奥斯特里茨为什么能少胜多,奥斯特里茨知乎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5 03:14:05

赤壁之战

那么,为什么古人习惯用“虚数”来展示兵力的强大?为何无人戳穿?从兵力优势的一方讲,把自己的兵力说得越多,就越能提振士气、恫吓对手。

如果对手实力太弱,没准还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何乐而不为?比方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与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就很明显是在用夸张的兵力吓唬孙权。前秦伐东晋时,有人就建议秦帝苻坚:“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晋书·苻坚下》)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奥斯特里茨为什么能少胜多,奥斯特里茨知乎(5)

前秦宣昭帝苻坚

对于兵力少的一方而言,获胜后把对手的实力吹得大一点,正好彰显自己用兵如神,不正好说明获胜乃天意所至、众望所归吗?

史书评价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就是为了证明刘秀乃是真命天子。另外,好不容易获胜了,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因功受赏、光宗耀祖,谁不愿意把自己战绩说的多一些?

《三国志》中有云:“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一句“一以为十”,道出了夸大战绩是一种普遍做法。毕竟赏和功是挂钩的,“功”大了,“赏”自然不会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交战双方有意无意地“一拍即合”,“以少胜多”的各种神话不断涌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奥斯特里茨为什么能少胜多,奥斯特里茨知乎(6)

淝水之战

其次,人数越多,并不一定战力越强。

古代战争受限于生产力水平及交通运输方式,兵力越多,往往意味着行军速度越慢、机动性越差,这就经常导致关键时刻无法将全部力量投入到主要战场上,所谓的兵力优势往往只有理论上的数值优势。

比如淝水之战中,前秦号称出动了87万大军,但“坚(指苻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晋书·苻坚下》)。苻坚赶到前线时,各地调集的大军还都分布在东西相距上万里的广阔空间上。虽然古书中关于“万里”的夸张说法我们不必当真,但前秦绝对不会、也不可能将87万人马都集中在淝水前线是肯定的。

实际上据当代学者考证,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兵马应该在12-15万人上下,和晋军的10万人(8万北府兵 2万地方武装)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很多时候,拥有优势兵力的一方因为兵分多路,结果被劣势一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我们会讽刺失利的那个主帅不懂兵法,连集中兵力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其实,并非是主帅不明白,而是很多时候,交通及后勤的局限,令他们根本无法将部队一次性投入战场,兵分多路实在是无奈之举。

奥斯特里茨为什么能少胜多,奥斯特里茨知乎(7)

宋朝军队

人数优势并不是战力优势,况且受制于国力,如果在短时间内扩充军力,得到的只是良莠不齐的乌合之众。这样一支军队,人数再多,只要主力部队失利便败局已定。雍熙北伐中,曹彬统领的宋军东路军作为北伐主力,其溃败后,中、西两路宋军就只能赶紧撤退,连西路军已经占领的三州十七县也不得不放弃。淝水之战更是如此,随着亲临前线的苻坚败退,前秦各路人马不仅作鸟兽散,连整个秦国都乱成了一锅粥。

古代战争中,“百万大军”看似优势,实则不然。人数优势在战场环境下,反而会带来削弱实际战力的负面效果。也正因如此,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中能够驾驭40万人以上规模大兵团作战,并战而胜之的,大概也只有王翦、韩信、李靖、铁木真等寥寥数人而已。

奥斯特里茨为什么能少胜多,奥斯特里茨知乎(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