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就是黄蜀芹留给世人的最后印象:
一个逐渐遗忘的老人,也正逐渐被世人遗忘。
正如人们看待以代际划分的中国电影导演
第三代代表人物谢晋,第五代代表人物张艺谋,偏偏记不起第四代有些谁。
而黄蜀芹,就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
现在我们来看第四代,会觉得这就是被时代抛弃的一代电影人。
学了电影,却总是拍不了电影。
以黄蜀芹为例。
1957年,高中毕业的黄蜀芹立志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但那一年,电影学院已经开始不招生,黄蜀芹执意想考电影,于是响应国家号召下乡了两年。
1959年如愿考上电影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电影制片厂,但同年,却被安排下乡参加“四清”运动两年。
1966年,10年动乱开始,她与电影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我们到电影厂十几年了,就是结婚、生孩子、种地。15年了,我孩子都上小学了,电影是什么?边都没有摸着。虽然领着电影厂59.5块钱的工资,但是始终都没有机会在电影机器旁边工作,一个人有几个十几年呀!
直到1979年,黄蜀芹40岁,这才有机会跟随谢晋导演拍电影《啊!摇篮》——而且还是因为谢晋是其父亲学生的关系。
但你以为跟了谢晋就等于拍了电影?
不不不,得先从管驴和学习摄制现场的规律做起。
(是的,管驴)
在《啊!摇篮》里,作为副导演的黄蜀芹,最大的工作,就是让驴子站在合适的地方“埋位”。
一次不听话,两次不听话,黄蜀芹需要不断和驴子打好关系。
或许正是如此,从黄蜀芹和她的电影里,你看不到文艺工作者的傲气,有且只有因“迟到”而衍生出的朴实热忱。
那时候的心情是叫我干啥就干啥,只要让我参加电影的拍摄,只要看得见那个摄影机,在旁边听它转的声音,做什么都愿意。
而这,也是第四代们的普遍特征:
先解决触碰摄影机的问题,什么风格什么特色,那都是之后才考虑的事。
吴贻弓、张暖忻、吴天明……或许你单看作品不会觉得什么,但整体与第五代风格明显的历史叙事相比,那可真叫“毫无风格”了。
但这“毫无风格”,也意味着他们没那么局限,可以拥有的空间,更大。
02
也曾“万人空巷”
黄蜀芹生前的作品不算高产。
8部电影,4部电视剧,2部电视电影,2部戏剧,没了。
你也很难去整理出一个固定的风格。
青春片、传记片、言情片、戏曲片……拍什么的都有。
但,她几乎在每个类型里都能玩转自如。
文艺片《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参加过法国南特“三大电影节”中国影展。
在第五代还没有崛起的年代,她就是“后起之秀”。
商业片(那时叫娱乐片)《超国界行动》,成为当年上影厂票房最好、拷贝卖得最多的一部电影。
甚至一票难求,定价3角钱的票子,被黄牛炒到10元一张。
要知道,那是1986年。
当然,最轰动的还是电视剧。
最为上一代熟知的,就是《孽债》和《围城》。
先说《孽债》,一部沪语电视剧。
当年,晚上8点05分,电视剧准点开播,上海的马路几乎看不到人。
大家都待在家里看《孽债》,有的饭店还把彩电搬到了店堂里招揽顾客。
路边的裁缝铺、理发店,传出来的全是这部剧的主题曲。
到现在,Sir还记得片尾曲《哪里有我的家》的歌词:“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
1995年,《孽债》在上海电视台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
后来,一天一集实在不过瘾,上海电视台不惜亏损200万广告费,改成一天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