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剧有哪些特点,美国的肥皂剧有哪些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6 21:32:01

肥皂剧有哪些特点,美国的肥皂剧有哪些(1)

肥皂剧有哪些特点,美国的肥皂剧有哪些(2)

肥皂剧有哪些特点,美国的肥皂剧有哪些(3)

◎唐山

1942年,名为托尼·朱·亨利的26岁女性因谋*被判处死刑。临刑前,《纽约时报》记者问她有什么遗憾,她说:“我很担心《阿尔比的爱尔兰玫瑰》。我每天追这个剧,可最近停播了,9月份才会继续播,那时我已经不在了。”

这是美国学者露丝·罗森在《找寻昨天——关于美国肥皂剧》一开头写下的话。

穿越到今天,亨利女士该担心的是《镀金时代》吧?它被称为美版的《唐顿庄园》,但节奏要快得多。第二季只差最后一集,已口碑爆棚。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8分,超越了第一季的8.5分。

私奔失败的玛丽安为何死活看不上人设不错的鳏夫?罗素夫人与莱恩夫人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罗素夫人的儿子为何偏偏爱上年龄比自己大一倍的贵妇?面对罢工,罗素先生凶狠的一面日渐暴露,如何才能洗白?罗素夫人会不会黑化……类似问题太多,亨利女士该更舍不得去死了。

超慢的节奏,刻板的人物,僵硬的故事线,离奇的感情线,平地起风波式的情节转换,琐碎无意义的细节,每个场景都像服装秀……可《镀金时代》就是能抓人。

为什么会如此?它的魅力从何而来?

社会问题被忽略,恩怨成焦点

《镀金时代》是标准的肥皂剧,这是美国戏剧的一大发明。《美国传统词典》对肥皂剧定义是:“一种在白天的电视或广播中以连续系列形式播出的,其特征是熟悉的人物和场景,富于感情的通俗闹剧。这个词因为最早曾经为肥皂公司所赞助而得名。”

肥皂剧从诞生到今天,争议不断,甚至被称为“一文不值的文化垃圾”。

以《镀金时代》为例,名义上呈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美国“强盗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现实,可它提供的却是一幅极端扭曲的影像。

在此阶段,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一边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边是“棚户爱尔兰人”在赤贫中挣扎;“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泛滥,劫持了时代精神;虚伪、残酷、冷漠……人人极端利己,靠对明天的想象而生存。

马克·吐温在同名小说《镀金时代》(与本剧无关)中讽刺道:“习惯把最敏感的人都锻炼得坚强起来,起初最讨厌的事情,他们后来也都满不在乎了。”

可在《镀金时代》中,铁路大亨罗素先生(原型为富豪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却被描绘为“宠妻狂魔”。他正直、善良、洁身自好,为给妻子争面子,不惜斥巨资买空“慈善义卖会”上所有物品,拆了“老钱”(指老一代财富贵族)们表演公益的秀场。而他的夫人罗素夫人(原型为阿尔瓦·史密斯·范德比尔特·贝尔蒙特)则知性、坚定且温文尔雅。为挤入“老钱”们把持的社交圈,她有勇有谋,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此叙事,似有轻重不分之弊,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镀金时代》中最大的事不是持续的社会冲突,不是道德崩溃,更不是触目惊心的不公正,而是“新钱”(指新一代财富贵族)如何有理有据地羞辱“老钱”,以抢占其社会地位。

人物欠真实,故事亦欠真实

“新钱”真的更有担当吗?

从历史看,真实的罗素夫妇可谓一地鸡毛。因丈夫不断出轨,二人婚后11年选择分居,并共同经历了漫长的15年离婚过程。当时“新钱”们强调门当户对,以嫁给英贵族为荣。罗素夫妇只有一个女儿,点名要嫁“公爵”,最终进入丘吉尔家族。而该家族接纳她,只因无钱维修祖宅。

父辈们艰难越过大洋,从英国来到美国,后代又艰难地越过大洋,从美国回到英国。“新钱”们的迂腐、虚荣,与“老钱”无别。

晚年贝尔蒙特拿着离婚分到的巨款(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美元)再婚,长年住在法国,以和离婚后再婚的女儿为伴。贝尔蒙特作为早期女权主义者,做出过巨大贡献。至于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他白手起家,只接受过6年教育,外号“船长”,以粗暴、凶狠、敢冒险、敢犯罪著称。显然,他们与《镀金时代》中的形象,均有较大差别。

人物欠真实,故事亦欠真实。

大量欧洲移民到来(从1870年至1930年,超3000万欧洲移民涌入美国)、西部大开发、美西战争、1907年大恐慌(被视为大萧条的预演)等重大事件均被忽略。正如人们经常调侃的:美国没有历史,所以在创作中也常常忘了历史。

那什么才是《镀金时代》关注的大事呢?第一季的中心故事是罗素夫人拒绝“老钱”莱恩夫人的女儿参加她的家庭舞会,除非莱恩夫人和妹妹自己也来,这意味着贵族圈正式接纳她;第二季的中心故事则是罗素夫人排除万难,最终在剧院中买下自己的包厢,这意味着她可与贵族们享受同等待遇。

两季故事琐碎且相似,彻底*死了《镀金时代》的时间,使其成为一个难以撬动的凝局。为了消除由此造成的重复感,《镀金时代》不得不开启“全员谈恋爱”的模式——所有重要角色都落入了情感漩涡。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好在质疑不合理者也贡献了点击量,《镀金时代》仍是赢家。

肥皂剧是如何变成经典的?

问题这么多,为何《镀金时代》依然被网友们推为神剧?

从传统批评看,《镀金时代》确难立足。但这就忽略了,传统批评是男性文化的产物,体现了男性的审美观。它以理性为标尺,将所有作品,乃至作品中的一切,都硬性分成表象和意义。只要无“意义”,便打上垃圾、低劣等标签。可“意义”是人建构的,未必准确。

“意义”的问题在于,常落入循环论证的窠臼:当我们说一部作品“好”时,会说它“有意义”;而说什么是“有意义”时,我们又以“好”作品为例。这就掩盖了,“好”作品可能来自审美偏好,它本是主观的,是“意义”将其伪装成客观真理。在此影响下,审美视界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不宽容,结果将人塑造成单面人。

“意义”本是开放、多元的。它既可以是哲理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还可以是有趣的,彼此无高下之分。《镀金时代》的妙处,就在于它“有趣”。

学者刘新慧在《解读肥皂剧消费的“快感机制”》中,指出肥皂剧的价值:

首先,契合女性叙事与自我认同。毕竟,“家务劳动是一系列不连贯、杂乱无章、无休无止的活动,具有重复性、分散性并令人厌倦”。这是女性生活必须面对的“真实”,无法归入“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逻辑结构中。对她们来说,肥皂剧更有亲近感(一般来说,肥皂剧的观众中,女性占80%)。

其次,突破了男性叙事的框架。肥皂剧不提供男性审美偏好中的英雄。一旦进入肥皂剧的语境,一切便不再崇高,男性无法再居高临下,女性因而拥有了更多的、影响情节的主动权,更容易把自我投射到其中。

其三,更具“情感的现实性”。普通影视剧中的故事、人物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会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民粹式”表达,而肥皂剧则提供的是平民化的情感。

从这个角度看,《镀金时代》是刻意将重大题材“轻轻放下”,将它还原成家长里短,这一个全新的乌托邦:不论时代如何狂奔,总有一个角落在等待着你——它不在乎你的成就,只在乎你是否参与。

中国为什么缺少长剧?

正如美国学者露丝·罗森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观众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中的新住户一样。一个人搬到一个新城镇时,他需要花时间查出老住户们可能已忘却的关系和事件。幸运的是,肥皂剧的结构和程式相对来说,使人们比较容易从永远没完的中间看起。”

看肥皂剧,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我们从中了解生活,从它缓慢中学会趣味,即学者郝健所说:“这就是肥皂剧,它是当代史诗。它的深层埋藏的是今天的神话图谱。”

这就是为什么,不需读美国史,不需深入了解“镀金时代”的种种问题,我们依然会被《镀金时代》所陶醉。因为它的结构是开放的,每个人都能进入其中,选择一个角色,在脑海中将故事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再创作——你可以是财富英雄,可以是与母亲作战的女儿,可以是周旋在贵族中的老管家,还可以是相互较劲中的隐忍者……

《镀金时代》的开放结构还创造出一种无终无始的时间序列,只有“暂时解决”,永难获得决定性的答案。无论爱恨情仇,最终仍要挤在同一时空中生活,从中体会人性的万千可能。

上世纪初,肥皂剧曾一度走红中国。但因无法摆脱对情节的偏执,不是变成拉长的小品,就是转为正剧,少有能一直陪伴观众几年十几年的长剧。而故事性过强的代价是强化了“一切皆有理”“有理走遍天下”的偏见,太多人只相信“不服来辩”,失去了“感同身受”的能力。

其实,传统中国戏剧不乏肥皂剧。如《西厢记》,可演七天七夜,绝大部分内容靠演员现场发挥,在不违背故事主*前提下,家长里短、插科打诨等皆可加入。于是,《西厢记》不再是精英式的、充满故事性的文本,而是陪伴普通人的大众创作。

挣脱故事魔咒,就是挣脱对生活的强制秩序化,就是从“垃圾时间”中挖掘出价值。换言之,先有观念上的突破,后有好的肥皂剧。只有真正学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问题,方能成功——而这恰恰是当下最大的瓶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