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剧照。
郭敬明和《小时代》的成功,还在于它瞄准到了青少年消费群体的爱好。这是一个在当时被忽视的庞大群体。美国《商业周刊》曾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不可思议的中国青少年消费群体》中分析,这一群体的背后是一个销售额为360亿元的市场。
他们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更信赖科技力量,追逐金钱财富,以及在意自身的身份地位。这些特点,正好与《小时代》的拜金、崇尚名利的气质相符。无数青少年被《小时代》吸引,甘愿为它掏出钱包。
“我们躺在自己的小小被窝里,我们什么都不是。”那些夹杂着虚无主义色彩的,青春伤痕文学式的感伤话语,以金句的形式传播,足以让《小时代》俘获一大批忠实拥趸。
21世纪初,社会文化越来越青睐《小时代》的个人叙事,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下,人们更多地相信努力的价值,人定胜天的神话被批量复制。
郭敬明捕捉到了这种时代气息,所以他才在《小时代》中模仿《双城记》写下:“这是一个梦想闪耀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冷却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小时代。”
《双城记》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著,宋兆霖 译
译林出版社,2020-6
时代的“小”,在他的笔下被具化成了个人主义的全景式舞台:这里没有时代命运的苦大仇深,只有男男女女的你争我斗。
“80后是没有历史记忆的一代。过往的文学作品推崇冷酷的、愤世嫉俗、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内容,他们过滤了,因为他们不需要再反抗什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评价郭敬明和他的文学时,也在评价80后这一代的生存状况。
在这点上,《小时代》并非个例。同期的流行文化作品,诸如被年轻人追捧的电视剧《奋斗》等,里面的人物,也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样秉持着政治理想主义生活,更多的是用经济的、理性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很巧妙地,郭敬明将一切包装得华丽而讨巧。《小时代》将故事放置于时尚界与金融界,在这里,世界再怎么纸醉金迷似乎都是合理的。
珠玉在前,电影《穿Prada的女王》就是很好的例子。本质上,《小时代》与《穿Prada的女王》一样,都是精致的“小妞电影”。
《穿Prada的女王》剧照。
这种以女性为主角,以丑小鸭变天鹅式的故事模板发展的电影,自1961年的《蒂凡尼早餐》开始,就在好莱坞占据一席之地。而中国内地,第一部“小妞电影”《非常完美》出现在2009年。对于观众来说,“小妞电影”仍然是新鲜的,有吸引力,《小时代》也借机搭上了这*风。
天时地利人和,《小时代》电影的爆火并非没有章法。郭敬明极尽所能地讨好了消费受众,观众想要什么,他就给什么。
他曾说:“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去改变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玩死他们。”从畅销书作家到导演,这句话可以说是郭敬明的成功秘诀之一,但玩弄流量,也会被流量反噬。
翻红后,《小时代》也能成为经典?
《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热闹,整整持续了两年。
2015年7月9日,《小时代4》上映。作为系列电影的收官之作,它首周票房就达到了3.6亿,势如破竹。最终,4部《小时代》电影拿下了超17亿票房,成为了当时商业成绩最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在IP这一概念成为人人必争的红海前,《小时代》就已经是最成功的IP例子了。
只是,评论界对于《小时代》依旧毫不留情,骂声一片,火力仍集中于作品里无处不在的拜金、挥霍与虚荣。
《小时代》剧照。
《小时代》小说中就遍布各种奢侈品牌,营造出一种时髦多金的氛围。这也与现实有关。21世纪初,国外的奢侈品集团逐渐开始在中国发力,买名牌成为了国人的一种最新鲜,也最能直接显示自己财富的消费方式。借着奢侈品这一符号,郭敬明毫不费力地将纸醉金迷写在了纸上。
《小时代》的电影更为直接地展示出了这些景观。百万置装费,换来的是主角们华丽无比的服装,仅顾里一人就换过好几身Fendi的皮草,每一件都是几万、十几万的价格,其中还不乏当年的秀款。
没想到,当年被骂拜金的这点,却成了《小时代》翻红的原因之一。近些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拿放大镜观看过去流行的影视作品。《小时代》《甄嬛传》都是这一风潮下的热门选择。
沉迷于《小时代》考古的时尚爱好者们,一件件地扒电影里的衣服都来自于哪个品牌、哪个秀场。对比其他同时代的国产影视作品,这几乎是独一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