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她3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2岁发表在圣玛利亚校刊发表第一篇文章《不幸的她》。而张爱玲真正被人熟知是1938年在上海《紫罗兰》杂志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后又较陆续发表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而《倾城之恋》被很多人肯定并喜欢。
从表面上看《倾城之恋》讲述是的一个离婚女人白流苏在娘家受到的冷眼与鄙视,后又与范柳原阴差阳错的爱情。而实际是在表达张爱玲自己的感情观:漠然、算计、清醒和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01 从《倾城之恋》的语言风格看白流苏对感情的态度对于张爱玲我是非常喜欢的,几乎读完了她所有小说作品,虽然读的时候觉得情绪太压抑,但是还是忍不住跟她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那些或冷漠或无情或悲伤的人物总是不断的拆穿爱情、婚姻最真实的模样,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故事要从白家排行老六的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遭遇的冷眼冷语开始。几年前白流苏带着离婚后分得的家产投奔了娘家,然而当她从夫家带来的家产被几个哥哥席卷完后又对她产生了厌弃。在得知白流苏前夫死后,她的家人们想方设法赶走这个“吃闲饭”的妹妹。
三爷道:“六妹,话不是这样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都知道。现在人已经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丢下的那两个姨奶奶,自然是守不住的。你这会堂堂正正回去替他戴孝主丧,谁敢笑你?你虽然没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下,过继过来。家私虽然不剩下什么了,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祠堂,也饿不死你。”
白流苏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都离了这么七八年了。”
三爷道:“天理人情,三纲五常,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白流苏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这从张爱玲写白流苏“把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落得仿佛要落下来。”可以看出来流苏非常的委屈和气愤,却在寄人篱下中又不敢反驳什么。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白流苏的状态已经在白家无法继续呆下去了,因为不仅仅是哥哥们恶语相向,而且连白流苏母亲都认为这样做比较稳妥,换句话说白家对白流苏的嫌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在这种状态下,离开娘家成了白流苏唯一的心愿,可是尽管处境艰难,白流苏也没有选择去投奔已经离婚了的夫家。在以上对话和白流苏与范柳原向前一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白流苏的三种对感情的态度:
①勇敢独立。白流苏之所以离婚就是无法容忍前夫的家庭暴力与找姨太太的行为。作为民国时期的女子敢于离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民国时期对于离婚的女人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世俗的眼光,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在这种状态下敢于选择离婚的白流苏称得上十分独立和勇敢了。
②爱憎分明。这在白流苏对于前夫死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无论是母亲还是哥嫂都劝她回到那个夫家守丧,然白流苏却断然拒绝。她虽然在娘家过得十分憋屈,但她更清楚失去的婚姻,冷掉的感情是无法挽回的。这也看出了白流苏对于感情的态度:爱便爱了,恨就是恨,没会因为外部施压而改变。
③永不屈服。已经在白家呆不下去的白流苏,抓住每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遭到家人更鄙视的白眼,她也无所谓。所以她选择了与范柳原似有若无的情愫。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白流苏并不是死乞白赖的狂烈追求,而是以略显羞涩和勇往直前的果敢一路向前。
而在某种程度上解析白流苏的感情观,也正是张爱玲自身的写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以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中可以看出,当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有了新欢时,就果断的不再来往了;另一方面是逃离原有生活,当遇到伤心和绝望的感情时,选择就是离开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新生活,比如说张爱玲离开伤心地上海前往美国生活。
02 从人物性格上解析张爱玲对于人物感情的冷漠与动机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说的一点不错。纵观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都出奇的相似,那就是:孤独、冷傲、清醒、算计。而《倾城之恋》中的人物也不例外,如她的哥哥白老三。
三爷直问到她脸上道:“我用了你的钱?我用了你几个大钱?你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从前还罢了,添个人不过添双筷子,现在你去打听打听看,米是什么价钱?我不提钱,你倒提起钱来了!”
无法想象这话是从白流苏亲哥嘴里说出来的,也真应了那句话:有钱时,什么都好使,没钱时做什么都是错的。亲人之间算计到这份了,也的确令人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