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坎坷的一生,揭示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网图侵权请联删
创作背景
余华在1993年《活着》的中文版自序里这样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老黑奴和福贵,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肤色,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他们看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又好像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苦难生活的幸存者。
书里写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活着》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介绍了福贵的一生。福贵原本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嗜赌如命,不久家业就被他败光,纨绔少爷变成了穷人,父亲也因此去世。老丈人一气之下也接走了*七个月的家珍,剩下福贵、母亲和女儿凤霞。他不得不穿起粗布衣,租地种田,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
网图侵权请联删
好在后来家珍回来了,还给福贵带回来了已经半岁的儿子有庆。就这样一家人虽然过得辛苦,却活的高兴。一年后,福贵娘病重,他去城里请大夫,结果被国民党抓去上战场打仗,这仗一打就是两年,后被解放军俘虏,放了回来,回来的时候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当时正好赶上土改,福贵被认定为贫农,分到了地,生活就这么安安稳稳的过着。
好景不长,在有庆念五年级的时候,有庆学校校长,那是县长的女人,在医院生孩子大出血。学校要求学生们去医院献血,刚好有庆的血型对上了。这一抽上血就停不住了,可怜的有庆就这么没了。福贵在太平间那一声声的呼喊,却再也唤不回儿子。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有庆没了,生活还得继续。福贵和家珍给凤霞找个好婆家。凤霞嫁给了二喜,二喜是个偏头,但憨厚老实,从不让凤霞受委屈。
不久,凤霞就有喜了,原以为这日子又燃起了希望,可老天爷就是爱和你开玩笑。那个冬天,凤霞和孩子从产房里被推了出来,一家人还没高兴多久,凤霞就大出血,死在了医院。凤霞死后没多久家珍也死了。
福贵说:“家珍死的很好,死的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凤霞死后留下二喜和儿子苦根在城里生活。二喜每天去干活都背着背篓,里面装着苦根。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在工地上干活,出了意外,二喜死了。福贵接回了苦根,从前热热闹闹的一家人,现在就剩下爷孙两人相依为命。
网图侵权请联删
转眼苦根七岁了,为了攒钱买牛,那两年没少帮福贵干活。一天苦根发烧,福贵心疼,熬了姜汤又煮了半锅豆子,便下地干活去了。等他回到家,可怜的苦根已经死了,撑死了,半张的嘴里还有没嚼完的豆子……
苦根死后的第二年,买牛的钱终于攒够了,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的老牛,给它起了名字叫福贵。
这就是福贵的一生,他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境遇,一次次地看着亲人先他而去,依然没有向命运低头。
终其一生,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福贵在生活的苦难中,始终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亲情的执着,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欢乐和满足,更要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质束缚。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是一个人和他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书里福贵用乐观、平淡的态度回顾了他的一生,眼看着亲人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去,我们可怜他,却又敬佩他。
人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活,因为活着本身就很艰难,正因为艰难,活着才有了更深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
(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