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和同事眼里,爷爷张玉奎是个好学上进、踏实肯*好小伙,可奶奶卢桂芹却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952年爷爷张玉奎到东北煤炭管理局通化(吉林)定点职业培训学校青年工人班学习时,老家黑山县陈屯村捎来口信儿,说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让他抽空回老家看看。于是,在年底放假的时候,爷爷第一次回老家黑山县陈屯村探亲并相亲。
给爷爷介绍的姑娘也是本县的,比爷爷小三岁,住在离陈屯十多里地的胜利乡康屯村,姑娘父亲是一位大厨,在黑山新立屯立德堂做事,立德堂是当时享誉东北的商号,所以姑娘父亲见识广、眼界宽,姑娘虽然没念过书,但精于算术、初通文墨,加上个头儿高长得还漂亮,是四乡八村适龄青年争着攀亲的对象。
因为她家与爷爷张玉奎家的前院邻居老房家是亲戚,所以就撮合他们见面。当时爷爷张玉奎小伙儿也精神,留着学生头,上身穿一件灰色的中山装,上身两个衣兜里还别了一管笔,一副知识工人的派头,姑娘和他一唠嗑,听说他不但是新邱矿的“铁饭碗”,而且正在深造,人特别实诚有礼貌,一下就相中了。
爷爷也看中了姑娘的落落大方和善良,两人一见钟情。在双方老人的主持下,定下了亲事。这个姑娘就是我的奶奶卢桂芹。转过年来,也就是1953年的春节。爷爷张玉奎和奶奶卢桂芹结婚了。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尤其是爷爷家,上有老太太和叔叔大爷,下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所以因陋就简,一驾毛驴车爷爷就把奶奶接家来了。
新房里唯一的摆设就是一对木头箱子,其中一个还是从邻居家借的。因为土改时从本屯地主家搜出时是一对,可爷爷家只分了一个,因为结婚,从邻居家借来应景儿,过了几天,就还给邻居了。
新婚蜜月一过,爷爷又回到东北煤炭管理局北票中学校带薪培训去了,留下奶奶卢桂芹一个人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做饭,洗衣服,洗碗,补衣服,剁草,喂鸡喂猪……奶奶从来没抱怨过。
1954年10月13日,爷爷张玉奎和奶奶卢桂芹的大儿子、我的大伯张振东出生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他为人民谋幸福……”《东方红》这首歌是爷爷张玉奎和工友们最喜欢唱的歌。从一个农村苦孩子,成长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爷爷对党充满了感激之情,所以就给大儿子取名为张振东,再有孩子就取名振方、振红,取“振兴中华”之意,希望下一代成为祖国的栋梁。
虽然舍不得离开妻子和儿子,可因为爷爷当时在东北煤炭管理局西安(现在的辽源)干部学校矿山测量专业深造,理论课和实习课特别紧,并且有外国专家指导实习,爷爷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回老家黑山县陈屯看一眼,住了一宿就匆匆赶回了吉林。
1956年,爷爷进修后回到老一坑做井下测量助理技术员,工作也稳定了,奶奶想:一家人两地分居的日子终于到头了。但爷爷张玉奎整日没白天没夜晚地扎在井下,根本顾不上去老家接奶奶和他的大儿子。
不得已,1956年10月份的时候,爷爷张玉奎的父亲张国庆先赶着驴车把他们结婚时的那个木箱子和行李送到了职工宿舍,第二天爷爷张玉奎的母亲张春兰抱着二岁的孩子和奶奶卢桂芹也搭车来到了新邱矿。一见面,爷爷张玉奎想抱一下我的大伯张振东(当时才2岁),可没想到张振东一看眼生,“哇”的一声哭了,你想,两年才见过三次面,能不眼生吗?
一家人团聚倒是团聚了,可因为爷爷张玉奎住在职工宿舍,暂时腾不出独身宿舍来,没办法,奶奶卢桂芹只好抱着当时才2岁的大伯张振东到亲戚家打“游击”,今天到五龙矿爷爷张玉奎妹妹家住几天,明天到平安中部爷爷张玉奎的大姑父家借一宿两宿,别提多苦了。
其实,对于这个1951年就来新邱矿工作的青年技工,组织上特别关心爷爷张玉奎的生活,1953年爷爷和奶奶结婚到工会开介绍信时,组织上就想给他们分一套住房,解决他们两地分居的问题,可被爷爷毫不犹豫地谢绝了。他说,先给困难的工友住吧,我还年轻,不急!
也是赶巧儿,有一天上午,奶奶背着才2岁的大伯张振东到爷爷的宿舍,给爷爷洗工作服和被子,正好被来检查工作的李矿长看见,大高个的李矿长看见奶奶背着孩子吃力地洗衣服,一边和奶奶交谈,一边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怎么回事,当听说爷爷张玉奎和奶奶卢桂芹结婚四年一直两地分居,好不容易团圆了又没有住房时,工人出身的李矿长马上给行政科打电话,让他们尽快解决一线职工的生活难题。过了能有一个月,有人通知,让奶奶去矿上办手续,奶奶卢桂芹来到新邱矿白楼的二楼,接过了行政科工作人员分房的手续。
第二天,爷爷张玉奎就求了一辆三轮车,把寄放在亲戚家的木头箱子和行李拉到了新邱中部575栋4号的矿工住宅,虽然是土房,但爷爷奶奶高兴的不得了,终于在阜新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有家了,回来再晚,也能吃口热乎饭菜了,爷爷张玉奎比以前更忙了,作为井下测量的助理技术员,要为测量组提供大量的数据,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有时他一天要下3次井。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
1958年12月5日,爷爷张玉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爷爷常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他感谢妻子给了他一个温馨的小家,让他找到了亲情的归宿;他更感谢矿山这个大家,让他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