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他把事情做杂了,并没有专注于一块做深做透,导致他各个领域的布局都是蜻蜓点水,有赔有赚,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小打小闹”。不管怎样,他在阅历和收入上,已经甩开了同龄人一大截。
他不甘心,他需要一个让自己兴奋起来的大项目,直到2009年9月,他在温州都市报看到了一篇报道。
四、修碗
这篇报道的题目是《餐具美容师欲传一手绝活》,文中提到破损的餐具修复,可为餐饮企业一年节约几十万元的开支,经济又环保。
卢成堆看到了商机,随后展开了对温州几家酒店的调研,认为市场巨大。随即他通过报社找到了那位餐具美容师,说服他跟自己一起创业。
仅仅一个月后,他们的创业公司就成立了。卢成堆的执行力让人折服。
这个公司就是决定他一生的瓷爵士。
哪个餐饮老板不想省钱呢?但是,市场从来没有理论上的理想。酒店负责采购的人员,没有这样省钱的思维,甚至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灰色利益链。
按照报纸的说法,卢成堆采用了“免费 赔偿”等诸多策略,到了2011年与瓷爵士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酒店终于到达了28家,每天修复餐具1200件。按照单价5元-10元测算,扣除掉人工物料,能赚到什么钱呢?
但是,“修碗”是个好故事。
温州的传统企业家,主要发迹于上个世纪。本世纪以来,温州盛行投机炒房,产业脱实向虚,2011年更是遭受了严重的地方金融风波。温州精神饱受质疑。
卢成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因为草根属性和修碗故事,足够接地气,一度让人觉得从他身上看到了老一辈才有的温州精神,从而成为了公众目光聚焦的宠儿。
从地名媒体到中央媒体,从民间赞誉到官方荣誉,那些滥美之词,虚华之名,纷至沓来。他甚至成为了电视剧《温州两家人》的原型之一。
同样80后的温籍创业精英,比如游族网络的林奇,每日互动的方毅,实际成就都比卢成堆高得多,但是都没有收获这样高的光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五、资本
2012年,被央视报道了的卢成堆,一面春风得意,一面为资金发愁,传言租金都快付不起了。根据后来披露的信息,瓷爵士2012年、2013年的营收分别只有可怜的39.80万元和46.33万元。
他想融资500万元。可是刚刚经历了地方金融风波的温州,谁会轻易借你这么多钱呢?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明白,修碗不是个新鲜技术,是自古以来做不大的生意。
这时候伯乐来了,放老高出身的胡其丰有自己的资本梦,他看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可以讲故事的项目。那时候他已经捕捉到P2P的风口,温商贷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当中。
一个缺钱,一个缺故事,瓷爵士和温商贷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胡其丰是这样下棋的,李山集团注资瓷爵士,进行财务包装,瓷爵士吸收温商贷后冲击资本市场,给温商贷背书。
瓷爵士的经营办公场所,也放在了位于市区蒲中路的李山投资大楼。年轻的卢成堆更是出任李山集团的总裁。
2014年,瓷爵士登陆新三板,业绩包装后暴增20倍,营收达千万元。一个没有流动性的新三板公司,被包装成“上市公司”大肆宣传,一些本土专家名人也纷纷上电视为它代言。
那一年,我也是从银行辞职,和几个温州的浙大校友创业。我们在红日香舍里租了套房子,小区不远就是李山投资的大楼。
有一次我们出去吃饭,看到卢成堆被媒体簇拥着出来。一个校友调侃说:人比人气死人啊,都是创业,一个温职院的风生水起,我们几个浙大的窝在一个出租房里。
我也心酸无奈,说:表面肯定比我们风光的,但是他作为一个走在台前的棋子,也是风险很大的。
六、迷失
2014年是个高潮。
这一年瓷爵士作为温州的第一批企业登陆新三板;同时A股开启疯牛,风口上的P2P概念被资本市场炒上天去,温商贷的发展可谓神速。
一个温商老板叫我也筹划一个P2P,用A股上市公司给我背书。我一度心动了。我仔细研究了这个行业,包括温商贷,看到他们网站披露的资产信息,看到出入李山大楼的豪车,觉得这个行业太乱,背离了我对P2P的本质认知,于是谢绝了这个项目的合作。
我还叫一些朋友,远离温商贷。个别执迷不悟的,去年爆雷了才又找我。
我是实打实的科班出身,又在银行做了六年。而修碗出身的卢成堆,没有这样的风控意识和能力。
荣誉和金钱来得太快,他迷失了。他以青年温商领袖、创业导师等身份出席各种场合,与王健林、南存辉等大佬合影,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身处中国顶级的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