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此我们可以对以上的类型电影节奏做个总结了,概括的说就是:
一个三幕的大节奏、数个场景通关的段落节奏、无数个问答式的小节奏,这便是构成类型片的“节奏型”。
抓住这些节奏,你会发现一部主流电影的节奏其实是很模式机械化的,当然,这对大众也是屡试不爽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那些反商业类型片的节奏都是怎样的——
4、散文式叙事节奏
上学时我们都写过游记作文,写的人通常会先把去往目的地前路上的景色描写一番,到达目的地后,除了主要事件外,我们还会描写一些意外看到的人或事……当然我们还会把归途时的心情记录一番……
这是典型的散文式的思维模式——归途的夕阳跟旅游的目的地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们偶遇的那些人情风貌也不是提前设定好的,换句话说,它们不是为主题服务的,也没有什么先来后到的递进关系,它们随自然发生而发生。
欧洲很多电影便是这种散文式的思维结构,自然它们的节奏也是块状式的并列关系。我们来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蚀》做例,它是典型的散文式叙述:主人公没什么目的动机,就是瞎逛游,这串串那串串,电影也随主人公一会回了家,一会儿去了朋友家,一会儿在股票交易所溜达找人……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去哪!
▲《蚀》剧照,1962
(关于《蚀》的文章请阅读:经典 | 安东尼奥尼三部曲:寻找《蚀》的真正主角)
这种散文思维自然不可能产生商业类型片那种高潮,结局也都是开放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价值观植入,它需要观众自己思考琢磨,产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于是,这种没有节奏重音,没有节奏大框架的电影,其节奏势必比较松散,会大大降低观赏性与娱乐性。观者也不容易精力集中。
如此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散文式电影”了,我认为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在家睡觉做梦而不需出去面对现实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好的商业片能让我们在90分钟内受益,但他不一定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受益。而一部好的散文式电影可能会让我们在荧幕前睡着,但它可能就是我们的生活。
5、意识流节奏
意识流节奏是散文式节奏的变体,它表现的更主观、松散化了。我们来看1979年的《爵士春秋》,与安东尼奥尼《蚀》不同的是,此片情节几乎是以主角主观意象推动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