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心太假太虚伪的句子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20 17:34:01

为什么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心太假太虚伪的句子(1)

来源: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远方: 前几天,舞蹈家杨丽萍在某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在鲜花簇拥之下吃火锅的视频。

结果,有人在下面评论这么一段: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年,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持30岁的样子,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无法享受)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可悲的不是这段留言,而是竟然得到了1.1w的最高点赞量。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认同——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一个儿女。”

曲鹞奇:今天这个问题还比较犀利,“生孩子”还是“丁克”如果放在20年前来说,估计大众会一边倒的认为:结婚生孩子是一个身心都正常的人再正确不过的选择,根本就没必要拿出来讨论。

不过在社会发展到现在,多元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生不生孩子、结不结婚、多大岁数结婚、还有性取向问题,这些选择已经无关乎身心是否健康了。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我觉得我们都没资格去评价别人,那是别人自己的事。

所谓的“生孩子一直是衡量女人是否正确的标准”这个言论可能是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多数派对少数派的绑架”。广大网友,特别是想要小孩的女性,看不惯不要小孩的女性, 这就是典型的多数派对少数派的绑架。

从心理学来分析,人类的行为是具有趋同性的,当所有人对一个行为或观念保持统一后,人们就会认为这个行为和观念是正确的,以后就要以这个行为和观念为标准。统一的标准让人们感到熟悉和习惯,而且有规律可言。这让人们极大的减少了随机性事件的发生,这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然而一个人如果不按照大众约定俗成的标准去行事,这就打破了所谓标准和规律。 这可能让旁观者陷入到未知和焦虑中。于是人们会对少数派的不符合大众约定俗成标准的行为感到焦虑,还有排斥。

其二,在深层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解释:当多数派看到少数派的行为会感到接受不了,甚至害怕。是因为多数派在潜意识里也想去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但是当多数派要特立独行时,就会感到大众施加给他的压力,这就是心理学的“从众”现象。

他为了压抑自己想破坏统一的内心冲动,于是潜意识采取打压“少数派”的行为来证明自己不认同“少数派”。这就好比一个很想吃糖,但是妈妈又不让吃糖的孩子,进了超市,看到糖果,会多此一举的说:我才不想吃糖呢!吃糖对身体不好!

以上的例子可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很多网友会去怒怼杨丽萍老师不要孩子的选择。

为什么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心太假太虚伪的句子(2)

远方:

很多网友看不过,双方在评论区热议,结果炸出了更多雷人的观点。

有人说,不要下一代是自私的表现,那是生命和基因的延续,如果没有那就无法延续,亏大了。

还有人说,生孩子一直是衡量女人是否正确的标准,不能生孩子要你们有什么用,当姑奶奶?

有人上升到爱国层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你是个偶像,有很多粉丝以你为标杆模仿。如果你的中国女性粉丝超过5亿,有一大半都学你,人类就没了。

更有人说:杨丽萍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了。

论战越来越激烈,结果是#杨丽萍 评论#被顶上微博热搜,引得戚薇、李若彤、陈数、郁可唯等一众明星,接连发文怒怼。

曲鹞奇:“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这真的是一个极度个人化的问题,有的人选择丁克,这是心理学上解释的通,有的人生孩子也解释的通,所以他们的选择都是对的,没必要用多数派的意见去绑架少数派。

而且有的网友说:如果人们都不愿意生孩子了,那么社会怎么发展,人口减少怎么办?,这个担心挺没必要的,就像有的人喜欢吃面食,有的人喜欢吃大米。 吃大米的人没有必要担心,要是世界上都是吃面食的人,会不会就没人种大米了呢? 同样,生孩子与丁克也是这个道理,人口基数那么多,总会用不愿趋同的人。

有的人对丁克包容度不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关于“死亡焦虑”。 生孩子有很多意义、包括社会的、文化的、生物的。 其中还有一个心理学意义:生孩子是人类为了克服“死亡焦虑”。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生命的尽头就是死亡。对于人类,这个对死亡的恐惧更为突出,于是人们觉得生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死亡焦虑。因为即使是一个人死了,他还有孩子,孩子还能再生孩子,这样这个人的遗传基因就一直能在这个世界上保存下来。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人即使死亡,但是他的遗传基因并没有完全从世界上消失, 这是反对丁克的一派所持有的观念。

还有丁克一族,也同样存在死亡焦虑,但是他们会用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信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样一来,他们对死亡的焦虑也会大大缓解。比如一个人做出了一定成就,或者发明,或者改变了世界。 这个人即使死了,但是他的观念和发明还在影响世界,那么他就不会完全消失掉。比如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帝王等。 杨丽萍老师的艺术造诣很高,她的知名度很高、她的艺术也对人们形成影响,那么她可能真的不介意要不要一个孩子。

开个玩笑,我来《车城夜未央》做了150期节目,这些节目的音频存在于网上,运气好的话,这些音频还会存在很多很多年,说不定很久以后还会被世界上另一个角落的人收听着,这也会缓解我的死亡焦虑。

为什么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心太假太虚伪的句子(3)

远方:如果按照杨丽萍不生孩子就是罪过、被骂活该的逻辑,那生了孩子的人,肯定要得到夸奖吧?

事实是,生了孩子的女性可能被“黑”的更厉害。

最近,赵又廷和高圆圆一家三口同框的照片被曝光,引起了一波争议。

有人“毫不客气”地留言:

“没想到高圆圆这么村……”

“她以前可是街拍女神啊,怎么现在这么像保姆,妈味十足?”

同样,马伊琍在哺乳期拍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因为胸部下垂,被指指点点,说她形象全无。

产后没多久的张歆艺衣着宽松,和朋友在小饭馆吃饭被拍,被说没有星味,一点儿都不精致。

刚生完孩子三个月的赵丽颖,被人拍到一组外出照片,因为身上包裹严实,看起来有些臃肿,被嘲笑“矮矬肥”……

在网上,类似这样的“毒舌”评论随处可见,而这些评论,绝大多数又都出自女性之口。

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地想说一句话: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曲鹞奇:网友在网上恶意评论娱乐明星们,结果不是引发明星与粉丝的冲突,而是引发粉丝与粉丝的冲突。 然后明星在一次次的粉丝聚焦中被推上了网络的热点。这就是娱乐圈与网络热点的本质。

粉丝的聚焦,不管是支持的聚焦或者是不支持的聚焦,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聚焦引发了热点。 我想一个有很高热度的娱乐明显会深有体会,所以很少看到与粉丝们互怼的明星,只有网友之间的互怼。

持有两个观点的网友们,投射性的认为自己的言论会影响明星,或者是明星被所谓的某些言论伤害,一定很不好受。 这些猜测只是网友们自己的揣测,不一定是明星的真实内心体验。所以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网上怒怼也好,这只是满足了网友们自己的内心需求。 而对真正对明星们的影响不大。

网上争论引发热点,有热点就有点击,有点击就有收益,这就是娱乐的真实本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网上有一些键盘侠们会那么毒舌? 为什么有的人在面对面交际中反而还收敛一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们的内心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自我就是理智,超我就是道德。 举个例子,一个人对钱有*,这是本我的作用, 自我,作为理智,会让人想一个能得到钱的办法。 例如做生意、工作等。 超我作为道德,又会想总想着挣钱显得太贪婪,那干脆挣钱的同时要注意用大众认同的方式去挣,而且还有做一些公益。

通常本我需要在自我和超我的监督之下发挥作用。不然本我可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把钱据为已有,例如经济犯罪。

然而键盘侠在网上发表看法,是匿名的,见不到面的,而且说了什么话,也不容易被攻击的。 这就使键盘侠的行为没有了理智和道德的监管,这就有可能让键盘侠们口不择言。

口不择言为什么能满足本我*呢? 就是因为他们用一种不用负责人的方式在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情绪。键盘侠内心不痛快,于是用攻击别人的方式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舒服。 而他们当面会收敛很多,因为当面攻击别人一定会引发别人的强烈反击。

远方:事实上,女人还真就喜欢为难女人。

为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在大多数女性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期待:那就是她们希望得到角色认同,大多源于男性视角及社会期待下的“标准”。

一位女性主义者说出了原因:

女权主义者的错误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将矛头对准男人,而被父权制教化的女人最大的错误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将矛头对准同类。

换句话说,女性对女性的攻击,很多时候都代入了男性的视角。

渥太华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维兰科特就曾指出:在规范女性行为上,女性表现的要比男性更卖力。

周迅因为在《如懿传》中饰演十几岁的青樱,被嘲讽僵硬、不合时宜。

陈乔恩在电视剧《独孤皇后》中饰演少女伽罗,被网友苛责不够可爱,没有少女感。

周冬雨成为维密代言人,被很多女性诟病,称:胸都没有,戴得牢吗?

曲鹞奇: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这是个很典型的现象,例如有一部分的婆媳关系就是最常见的:女人为难女人。有些婆婆自己做儿媳时,因为一些落后的社会观念,被整个家族、尤其是婆婆施以压力,包括相夫教子、侍奉公婆、不许顶嘴、还要承受丈夫整个家族的期待。 可以说过去很多媳妇都生活在压制当中。

按理说,媳妇自己遭受过这些家庭的不公正对待,受了委屈、吃了苦头。她肯定会更理解女人的不容易,那么她可以对自己的儿媳妇更加体谅一些。 在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即我经受了痛苦,我才更能理解别人的痛苦。

但还有一部分婆婆,想的是:我做媳妇时经历痛苦,现在终于熬成婆了,我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儿媳妇,不然我岂不是太委屈了。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这和婆婆压制儿媳是一个道理,在心理学中叫做:向强者认同。 这是一个心理防御机制,意思就是:一个人曾经被一个强者伤害,那么受害者以后也让自己变为加害者,这样就没有人敢来伤害自己了。 而且让自己成为加害者,也缓解了自己对伤害的恐惧。

我们刚在看到这个现象,即女性对女性的攻击,很多时候都代入了男性的视角。 这也可以解释为,男性总是以男权主义来压制女性,或者侵害女性的利益。那么有的女权主义让自己向男性发生认同,让自己也像男性一样强势、果断。这一部分女性认同了男权主义,这就需要有受害者来配合。

女权主义者看到了那些柔弱的女性之后,就会激活女权主义者自己也是柔弱女性的事实,这个感觉让她们觉得焦虑。于是女权主义者只能通过不断攻击其他女性来证明:自己和柔弱的女性不一样,自己可以像男人一样强大有力量。

而且这个现象不只用来说女性,有的男人也这样。例如有的男性早期经历过的贫苦,后来事业成功后反而看不起那些贫苦的弱势群体。有的早年移民国外的华人,对那些刚移民过来的华人反而百般刁难。 他们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是曾经的弱势群体,自己要通过压制别人来做所谓的强者。

为什么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心太假太虚伪的句子(4)

远方: “物化女性”的研究者弗雷德里克森和罗伯茨认为,无论是“男性物化女性”还是“女性自我物化”言论都是片面的。

因为“物化女性”本来就是通过女性的“自我物化”来最终实现的。

也就是说,首先由社会及男性带来的“性别物化”会导致女性将他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内化为“自我审查”的重要指标(也就是以他人的评价要求自己)。

如果女性过分迎合,则会最终导致“物化自己”的结果。

比如2018年电视剧《娘道》传递出来的价值观,震碎了很多人的三观。女主角瑛娘,嫁给二少爷以后,一心想给他生个男孩。

在接连生了两个女儿后,对丈夫充满了愧疚。为了好生儿子,把几个女儿的名字分别取为:招弟、盼弟、念弟。(这样的做法,在一些地方还非常常见。)

最后,她在生儿子时,遭遇难产,当产婆问她保大还是保小时,她说:“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为他生出儿子。”

曲鹞奇:我们前几期讲过PUA,也就是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不断打压一个女性的自尊,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女性就会出现“低自尊感”。低自尊的人会出现:受暗示性强、不自信、独立思考能力降低、不易反抗高依赖性。易于被控制等特点。

这和你刚才说的“自我物化”很相似。如果PUA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一个女性出现低自尊感。那么历史上长大数千年的某些文化束缚对女性潜意识的操控更强烈。 过去很多女性就会觉得:为丈夫家庭传宗接代是本份,甚至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要为丈夫张罗纳妾,否则就是自己不识大体。这是千百年来文化对女性的暗示的结果。

而且更可悲的是,有时候捍卫这个文化糟粕的一部分力量还来自于女性自身。

例如“母以子贵”,过去女性想在家庭中获得尊重,不只要生孩子,还得是生男孩。因为在旧社会,生产能力低下的年代,男孩子会更有优势一些。 一个媳妇生了男孩就会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母亲和儿子的心理距离几乎分化不了,因为过去女性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儿子有关,如果分开,自己的地位会不稳定。于是母亲拼命的抓住儿子,哪怕儿子结婚,也不能分家,而是要把媳妇娶进来一起生活。

而且儿子如果和媳妇过于亲密了,婆婆会觉得不安全,于是又会把“不要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样的口头禅天天挂在嘴上。 其实就是在暗示儿子:娘和你才是一体的,你媳妇是外人,甚至儿子的父亲也是外人。 有的儿子结婚后,母亲可以不跟父亲住,但一定要和儿子住。

这个“母以子贵”的的观念可能还植根于有的女性的潜意识里,所以现在有的男性被称之为“妈宝男”,他从小被教育要与妈妈一体,老婆是外人。

为什么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心太假太虚伪的句子(5)

远方:

其实,不管是对女性生育论的讨论或是羞辱,都透着一种“我有你没有”的优越感。

我有孩子,你没有,你就是不完整,我就是比你强。

我结婚了,你没结,我就是幸福的,你就是不对的。

而在这种优越感的背后,说到底,是对人的选择的不尊重。

就像著名演员李若彤曾说过的那样:

无论你是男性或女性,我都希望你不要因为年纪和别人的眼光,而为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决定,更要学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决定,因为那是别人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杨丽萍是怎么回复的吧——

她说:人会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谁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轻的,你的气息是美好的,就会散发出来一种特殊的味道,只要自己认为过得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谢谢大家的理解和爱,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曲鹞奇:积极的竞争是对的,比如说对科技实力、比赛竞技、学习成绩的比较是正常的。 但是在所有事情上采取比较的方式,甚至比较之后还要贬低一下在比较中落下峰的人,这就是一种病态了。

心理缺失的人才会事事都比,因为他可能从小就生活中一个攀比观念极重的家庭里。于是养成了他必须要事事争先、争赢的行为模式。否则他就无法认同自己。

这实在是一个很危险的模式,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群体中、所有时期里都领先,当他经历了落败之后,他的虚假的自恋就破碎了,可能会造成焦虑和抑郁。

所以,合适的竞争状态是:在一些必须的领域中能取得一个能够满足生活的成绩就可以了。比如不去争着当首富,而是差不多够生活就好;不要把拿第一名当成唯一生活的意义,只要能刚刚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就好。

正常情况下,这个自我认同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在外面。我生活的自在就好,我不屑于也没必要和别人比,我在我的评价系统里给我的自己打一百分,而不是在外界的比较中给自己打分。

END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