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拿古天乐举例。
他在《贼公子》中卧底,《龙在边缘》中卧底,到《导火线》再次卧底,去《使徒行者》中卧底,然后《扫毒》又卧底,最后在《追龙Ⅱ》中,他还是卧底,这还只是随便一数,属于不完全统计。
而最新的《扫毒Ⅲ》,估计不会再卧底了。
因为角色设计是一个毒枭、一个卧底加一个明面的警察。
而据之前爆料,刘青云反派,自然选了毒枭,
郭富城近日已赴西双版纳开工,就造型而言,很明显有黑道特征,那自然就是毒枭身边的卧底,
剩下的警察角色应该就是古天乐。
说回《寒战》。
它不但规避了观众早已烂熟的故事类型,更以「办公室政治」模式,将视角接入到警队高层内部。
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而一文(郭富城)一武(梁家辉)的双主设定,更增强了剧本的张力。
两个人的不同履历与升迁轨迹,牵扯出不同部门以及警队历史人事的渊源,最巧妙的地方是跳出了正邪对抗的老生常谈,双方身处同一阵营、在同一战场、围绕着同一目标,却展开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
《寒战》甚至并没有设计太多枪战动作场面,反而侧重于心理推演与手谈博弈。
《赤道》则将电影格局从香港一隅拓展到国际层面。
用导演的话来说,《寒战》的重点在于描述香港的“法制精神”,是在讲一个香港体制内部的事情。但《赤道》并非仅仅局限在香港警匪上面,它涉及到“反恐”,就有了国家层面甚至国际法层面的东西了。
看起来格局很大,但这种题材只是在华语电影中很少出现,而欧美和韩国则一直相当热衷。
这个格局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
因为牵涉到国家层面的概念,很多东西就会变得只能隔靴搔痒。
故事逻辑生硬,角色伪装高深,台词语焉不详。
这就是《赤道》的观影感受。
换种形容方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太过拿捏腔调。
里面几乎每个人都感觉是端着的。
这个人说,我有多重身份,得好好伪装自己;那个人登场,我一直皱着眉头,代表我肯定发现了什么;另外一个,我不是一般人,你们都没资格知道我知道的事情。
就像导演给演员就说了戏,其实大家都一知半解,但碍于面子只能点头,嗯,我明白了。
最后出来就这么个效果,其实还无关编剧设定野心的问题。
演员层面,则是郭梁对阵双张。
郭富城和梁家辉,其实是同一种类型的演员。
如果熟悉他们的作品,你会知道,这两个人是所有香港演员中,特别不易重复自己的典型。
我们以历史代表作为例。
先谈郭富城。
九十年代,1993年杜琪峰的《赤脚小子》,单纯悲情的乡下小子;1996年梁柏坚的《浪漫风暴》,励志顽强的香港拳手;1998年的《风云之雄霸天下》,冷酷、桀骜兼深情的不哭死神。
两千年代,2004年《柔道龙虎榜》,醉心武道的柔道高手;2005年《三岔口》,一往情深的爆裂刑警;2006年《父子》,潦倒粗鲁的底层厨师;2009年《*人犯》,在阴谋中越陷越深的高级督察。
一零年代,2011年《最爱》,身患绝症的内地农村青年;2012年《百年浮城》,一代华人商业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