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黎锦晖、黄自、青主、刘雪庵、江定仙等创作者几乎都是写的艺术歌曲,他们这些早期启蒙者的名字已被刻入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史。“五四”时期,所创作的歌曲大部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和心声。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黎锦晖的《可怜的秋香》,尤其是萧友梅的《问》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使人感受到“五四”时期那种蓬勃的时代精神。萧友梅先生的歌曲《问》大约完成于1920-1921年间,是我国最早的一首艺术歌曲,此乃开山之作。
二、不朽功绩
萧友梅(1884-1940)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据说取自Chopin-萧邦的谐音),号思鹤,广东中山人。童年随父寓居澳门。曾留学日本、德国。1901 年(17岁)赴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声乐、钢琴及在东京帝国文科大学攻读教育学。在日本期间,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他是孙中山的老乡,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10 年回国,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的秘书。清末民初之际,革命志士或政客成千上万,绝少熟悉喜爱西方音乐之人,萧友梅却在民国元年辞官,再次出国留学,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四年后获得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博士学位。1920 年回国后,任北京教育部编审员,兼任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主任,9 月与杨仲子等创设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体专修科;1921 年任北京大学讲师及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 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后,他担任教务主任;1923 年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成立,兼任系主任;1926 年北洋政府摧残艺术教育,严令取消各校音乐系,萧友梅被迫南下;1927 年11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也就是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这便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萧友梅初任教务主任,次年任院长;1929 年该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继任校长,直至1940 年12 月31 日,因长年患肺结核,56岁病逝在任上。
萧友梅是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把毕生的主要精力投献于教育事业。他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由本国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德奥音乐作品。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大约相当于胡适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代开创者的地位,不仅开风气之先,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有显著贡献,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如中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和100多首艺术歌曲及其它体裁作品。1922 年和1923 年先后出版了他的创作专辑《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影响较大的艺术歌曲作品有《问》、《卿云歌》、《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其中的《问》是影响最大的一首。他是中国最早的钢琴、小提琴和风琴教科书的编撰者,还著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及许多介绍西洋技术理论的书籍、教材。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的三教九流等级观念还很严重,音乐人和梨园人差不多被看成优伶戏子,存在着隐形的歧视。在那个年代,萧友梅这样将毕生献给音乐启蒙的人,是出于真诚的热爱与理想。从北京女子师范音乐科到上海国立音乐院,他领导中国音乐学府整整20年。
1982 年11 月27 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建院55 周年校庆活动中,为萧友梅的铜像落成举行了隆重仪式,以示纪念他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院校的不朽功绩。
三、创作背景
据说当年萧友梅谱写这首艺术歌曲《问》是源于对国是日非的悲哀,这种说法我虽不知其何所本,然而,我倒是觉得,如果没有确凿史料支持,音乐创作是很难判断具体的动机。再者,萧友梅从来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音乐家,他是《五四爱国青年歌》的作曲者,和蔡元培一直交好。像他这样先后留学日欧,深受西学熏陶的知识分子,持批评态度不如说是很自然的,况且,那时传统的士大夫风骨与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精神还未消失殆尽。不错,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有连年军阀混战,外有帝国主义横行、欺凌压榨的年代,当时的祖国已山河残破,人们遭受着无比深重的灾难,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问》这首艺术歌曲正是代表了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因时局混乱、忧心忡忡而发出的感慨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