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2岁的*患上了眼疾,导致他不能看书。*一生都离不开书,因此中办人员找来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帮助*读书。
7月14日,对于*来说又是一个夜不能寐的晚上。芦荻照例为他读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登楼赋》。芦荻读了两遍,主席听得很入神。
读完后,主席突然发出感叹:
“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写《到韶山》,就是想起三十二年前的往事,对故乡是很怀念的。”
随后*又说:
“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些解释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
1975年,距离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已经46年了,然而主席对于这位昔日的爱人却依然无法忘怀。*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但是杨开慧在他的心中却永远占据着一个无法撼动的地位。杨开慧不仅仅是他的爱人,他三个孩子的母亲,更是他无可替代的战友。
*一生都是一个卓尔不群之人,一直都是一个在寻求答案的人。为了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实尝试了很多,他也曾希望不依靠流血和暴力就让中国富强。
*认为要救国,就该启发民智,兴办教育。为此他开办了工人夜校,和同学们一起举办了新民学会。他发现在国内闭门造车不行,于是*积极推进留法勤工俭学;后来*认为光靠教育是不行的,于是他策动驱张运动,推进湖南自治,要将湖南建设成“中国的普鲁士”……
每一件想到的,*都会去做,他结识了很多同伴,又和许多昔日的同伴告别,萧子升、萧旭东、陶毅,渐渐都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过客。然而杨开慧却不一样。
*和杨开慧很早就认识了,毕竟杨开慧是主席恩师——杨昌济的爱女嘛!在父亲的影响下,杨开慧思想前卫,也一直在苦苦追寻救国之路。在她的手稿中,杨开慧非常不满那些衣食无忧却只顾自己快活的人。但她却找不到出路,杨开慧只能努力去贴近那些受苦受难的穷苦人。
然而就在这时,青年*出现在了他的世界,主席旺盛的生命力和行动力让杨开慧倾倒。*或许就是她所要找的答案。正如她在手稿中所说:
“我是十分爱他的,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
但在*面前,杨开慧一开始却有些自卑:
“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诀不表示,我认定哎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都不会埋没尽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了)。”
这段话叫杨开慧爱而说不出口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害怕表白,害怕*不肯接受他。但若无法嫁给*,杨开慧宁愿一生不嫁。
然而杨开慧所不知道的是,*早就爱上了她。因为青年主席早已看出,杨开慧是他的同路人,都是关心民族和穷人命运的人,是能与他相伴一生的人。就这样,*开始热烈地追求杨开慧。
1936年,*曾对斯诺诉说当年在北京时的美好:幽深的故宫庭院,北海公园中那挂着晶莹冰柱的杨柳。这些都曾是*和杨开慧约会的地方。主席哪只是思念北京的静美,他所怀念的是青年时期的他与杨开慧的美好。
就这样,*和杨开慧走到了一起,生下了三个孩子。杨开慧不仅是*的伴侣,更是他坚定不移的战友,能够为他而生,也能为他而死。当杨开慧意识到,*即将走向一条荆棘之路时,她坚定地写道:
“我想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一个运命。”
这就是杨开慧和*的感情不同于寻常人之处,他们早早地接受了自己的结局,但命运却让相爱的两个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27年9月9日,*将妻儿送回了板仓老家,他即将作为特派员,发动秋收起义。从那时起,*的人生被划出了两道;从这一天起,*不仅仅只属于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他将背负起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他将拯救中国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纵有千般不舍,但*也不能回头,而杨开慧则抱着孩子,坚定地看着*的背影,这早就已经是注定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