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谌老一起回忆他在战场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谌火印于1951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因父母在外地工作,跟随爷爷在老家种田。1969年1月,他响应党的“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服役于广州军区41军。入伍后,他苦练*敌本领,各项军事技能名列前茅,由于他赋有军人的特别气质和文化素质,多次立功授奖,受到上级首长的表彰嘉奖。他团结战友,服从组织安排,听从领导指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事事率先完成,深受上级领导和战士的喜爱,一步一个脚印,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在此期间,荣立一等战功1次,三等功2次,团嘉奖2次。1978年8月任营长,参加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1981年法卡山战斗、1984年扣林山(中越边境炮击战)等3次重要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残酷的。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安全,谌火印和战友们一起经历了多场与侵略者的殊死战斗。回忆起那场战斗,谌火印老人至今记忆犹新。41军接到对越作战的任务后。经过短暂的战前训练和动员,中断了与外界任何方面的信件来往,上战场前部队要求参战官兵统一剃光头,为的是负伤好包扎,每个人都得把自己的名字和所在部队番号写在布条上,缝补在上衣领口里面,一旦牺牲了,组织上好确定身份。大家都怀着决绝的心情,每个战士在出发前就已经写好了“三书”:请战书、决心书、遗书。每人的战备包上都写着亲人的名字和收件地址;那时候,因为大家想到的是:战背包存放在部队的仓库里,如果自己在战场上牺牲了,战备包就会寄回家里去的!
1979年2月17日拂晓,从云南到广西两千多公里的边防线上,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顷刻间,万炮齐发、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排山倒海。我军炮群怒吼起来,实行了全面反击进攻。炮弹像长了眼睛,一颗颗在敌群中开了花!密集的炮火震耳欲聋,烧红了边境的天空。当时天上的云是红的,地上的土是焦的,炮声隆隆轰动,到处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顷刻间变成一片火海。越军对我军炮火是谈炮色变,胆颤心惊。阵地表面已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踩在上面,仿佛走进了碎石场,能听到碎石之间挤压和摩擦所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谌老他们来到战场,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山林沟壑中遍布越军尸首,嗅着战火的气味,顶着烈阳及暴雨,穿越枪林弹雨,忍受蚂蝗蚊虫的叮咬,每到休整点都要尽快挖掘猫耳洞作为藏身之处,以备敌炮火的袭击。他们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武器把粮食都丢掉了,半个多月没有联系上组织,粮食饮水供给不上,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干渴、饥饿都忍受过来,挨不住了就到田地里刨生木薯扳甘蔗吃,在这么艰苦情况下依然坚持战斗。没有水喝,只能在山脚下的地坎下田沟里找水喝,就算拉肚子发高烧。但为了行军打仗保持旺盛精力还是要喝。最后捡拾敌方遗留的干粮作为充饥,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酷暑交加,置身战场上,不仅要遭受恶劣环境的摧残,还要忍受饥饿的折磨,生命犹如一叶扁舟,随时沉没。虽然官兵们个个负重30多公斤,但人的求生本能让他们紧张了起来,一个个加快了步伐,飞也似地冲出危险地带,到达部队指定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