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从6月27日低调上线,到8月12日落下帷幕,历经一个半月,《长安十二时辰》收官。目前豆瓣有超过24万人打分,分数仍然高达8.5分,与开分时的最高分8.8分仅有略微的下滑。
从口碑上看,《长安十二时辰》算是善始善终。但从舆论声势看,《长安十二时辰》则经历了一个不断衰落的过程:一开始盛极一时,中途热度平稳,到了后半程讨论度就渐渐变少了。
《长安十二时辰》海报
截至8月13日早上9点,《长安十二时辰》豆瓣8.5分(24万人打分)
总体而言,《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海外流媒体平台同步付费播出,还是创下优酷会员拉新记录,抑或引起全民讨论的#XX十二时辰#以及再度兴起的西安热和盛唐文化热,都是侧面例证。除此之外,它的整个创作流程之于业内也有重要启示。这值得我们立足作品并从行业的宏观视角,总结《长安十二时辰》的得与失。
“慢工出细活”与“工业化”
《长安十二时辰》最先引起讨论的,是它精致、大气、符合历史真实的服化道。
服装和化妆不难理解,道具的涵盖面则比较广,简单地说,道具是与剧情、人物和影视场景有关联的一切物体的总称,观众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空间和物体,大到古代宫殿、城门、长廊、客栈、桌椅,小到书画、酒杯、器皿、佩戴的首饰、使用的武器等,都是道具的一部分。服化道是视听语言之外的实物补充,它是把剧本中的文字想象转化为具体真实存在的过程,带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决定着“典型环境”塑造的成败,也是剧集真实感的关键来源。古装剧的服化道水平,决定了它的口碑上限。
坦白地讲,在绝大多数古装剧中,服化道都糟糕得一塌糊涂。笔者曾撰文批评过,一个是“假”,明明是历史剧,却出现各种不符历史的现代元素,活像是架空剧。一个是“新”,从建筑外景到室内内景,从人物着装到桌面摆设,永远是那么崭新;古代的砖墙上没有任何风吹雨打的痕迹,人来人往的集市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
《长安十二时辰》则是古装剧新的标杆。据导演曹盾说,剧中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件服装,都是剧组一针一线亲自制作的。他们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无论是面料、纹样还是色彩,形成了一个宏观的认知。也因此,从将军的盔甲到老百姓的穿着,整体都符合历史真实。哪怕是像张小敬,一个死囚犯从头到尾就一件衣服,但剧组给他准备了五十几套衣服,根据他每一天的经历变化,是否哪里受伤了,哪里因为动作戏有磨损了,而做出改变和调整。
张小敬所着的是唐代男子常见的圆领袍,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
更令人惊艳的,是剧中雄浑大气、美轮美奂的美术置景。一方面是符合历史真实,比如中展现了两处大门型建筑,一处是西市市门,一处是昌明坊坊门。两座门都为两层楼阁式,结构相似。此种形式的大门确实存在于唐代的长安,但国内并无留存下来的实物。美术置景组研究史料,参考唐史、文物、壁画,以及日本同时代的文物,造出来的市门与坊门,与敦煌壁画和日本现有的大唐风格建筑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