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欢迎大家和我讨论交流~
城门——城楼下的通道,
是“城”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门雄伟壮丽的外观,
彰显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
杭州风景秀丽,是个宜居的好地方,但由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这对城池的修建却十分不利,所以杭州无法像北方城市一样修非常方正的城墙,杭州的古城墙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杭州的城门建设历史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隋唐筑城、南宋扩城、明清固城。
隋唐筑城
隋朝大臣杨素连续平定江南的叛乱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开皇十一年(591年),杨素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当时杭州只有四座城门:西北面的钱唐门,南面的凤凰门,北面的盐桥门,东面的炭桥新门。
南宋扩城
南宋建都临安(即杭州)后,增筑内城及东南的外城。内城即大内(子城),在凤凰山东麓,周围九里,其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东门曰东华。杭州作为南宋首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商贸发达,很快人口倍增,南宋朝廷只好把城区往外扩张。绍兴二十八年(1158),增筑东南部分外城,有旱门十三座,水门五座。所有的城墙高三丈余,阔一丈多。
水门可以说杭州城墙的独特所在,南宋之所以要修建水门,主要原因还是杭州的水系发达,既要满足关防的需要,也要为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提供便利。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
明清固城
当时元军攻入杭州,多数城门被毁,元朝政府禁天下修城,后杭州城墙逐渐毁废。直到元末张士诚割据苏浙,改筑杭州城垣,共有城门十三座。到了明代,杭州城垣城门减少为十座。杭城十门,市民以城门地名编成顺口溜:“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沿过草桥门,候潮闻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清代,杭州城垣承明之旧,最大的变化是城中筑城,城以砖石为主,高一丈九尺,厚近一丈,环九里稍多。
从此这十座城门一直延续到民国,成为我们现在熟知的杭州十大城门,民国2年,杭州开始修建道路,这十座城门除了凤山水门和庆春门外后造的仿古城墙,其他的城门均被拆除。
沧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多数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门遗址的石碑。关于杭州的十大古城门,有这样一曲民谣依旧流传着:
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
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
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
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
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