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哺乳动物演化树的上部是一些古老物种,而下部则是更现代的类群。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演化过程中,哺乳动物及其祖先的下颌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他们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祖先(犬齿兽和真犬齿兽类)很多都具备“大口吞”潜质——他们的下颌几乎个个都是“大块头”,其大多数种属下颌长度都超过了100mm。
可是,现生的哺乳动物,长度却普遍小于30mm。这样“缩水”的大趋势进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身材”带来“大幸运”
下颌变小,其实是哺乳动物身材变小的一个映射。而之所以变小,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在早期哺乳动物生存的时代,硕大无比的恐龙正在充当地球霸主横行天下,而我们的祖先只能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哺乳动物在恐龙当道的时代里“苟且偷生”。图片来源:Alexanderlovegrove,deviantart.com
在此等生存压力下,娇小的身材就带来了优势:一方面减少了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从而更容易存活;另一方面,和大块头的生物相比,它们的能量消耗很少,更有利于在资源稀缺的特殊自然时期中渡过难关(比如各种大灭绝事件),才能后来居上实现逆袭。
不过,下颌骨一变小,咬合力也就跟着变弱,对抗大块的食物也会变得吃力。所以许多哺乳动物及其祖先改变了食性,选择吃起来不费劲又更易找到的虫子、植物为食。另外有一些肉食哺乳动物通过加强咬肌来解决咬合力的问题。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则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吻部后缩[2](如下图)。随着上下颌演化得愈加短小、后缩,吻部渐渐扁平。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两侧嘴角的开裂缩小,导致嘴巴张不大,整吞热狗的动作当然就更不好完成啦。
从侧面看,汪星人等哺乳动物具有向前突出的吻部,所以嘴角(虚线部分)的开裂又长又宽。而人类下颌骨后缩,使吻部扁平,并且嘴角也跟着缩短,最终造就了人类的小嘴。图片来源:Chris Barber|wikimedia;Lihle Lynne|pixabay
“丢失的”下颌骨
同样是“大口吞”,大部分的爬行动物完成起来会容易很多——它们有的天生长着比例夸张的“血盆大口”,比如鳄鱼。
一条正在“晒大口”的咸水鳄。 图片来源:Dave Watts/naturepl.com
有的则灵活度超群,能够通过“下颌脱臼特技”咽下数倍于自己体型的猎物,比如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