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以齐桓公(公子小白)为首;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洪水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会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更很有趣的是,这位霸主一生也与几个成语有关!
一、风马牛不相及
典出《左传·僖公四年》。背景: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劝说。
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文:楚成王的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楚成王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像牛马那样放逸奔跑,互相追逐。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您为何不远千里前来侵犯我们的国家呢?”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现多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二、老马识途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背景: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随同前往。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老马识途”,现多比喻富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感叹于管仲丰富经验的同时,其实上述典故中的隰朋,也是很有智慧的,在老马带领大军走出山谷后,大军没有水喝,这时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后人感叹曰: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有智慧的人的才智、知识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三、喜(怒)形于色
典出西汉刘向《说苑》。背景: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猜测有人洞悉了齐桓公的想法。后来查出来是一个叫做东郭垂的名士。
原文:管仲曰:“子言伐莒者也?”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净者,缞绖之色;勃然充满者,此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也,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虑小诸侯之未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译文: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东郭垂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东郭垂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推测。这话是小民私自猜测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
东郭垂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用兵的脸色。君王叹息而不*,所说的都与莒有关;君王手所指的也是莒国的方位.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唯有莒国,所以猜测要伐莒.”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喜(怒)形于色”,现多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或愤怒,能从面孔上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