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鱼
01
叶驰敏,是朱朝阳的同班女同学,一直考第二的学霸。
我想,说叶驰敏是学霸,应该没人会有异议,这个平时把成绩看得无比重要,主动要求上补习班,除了看《还珠格格》,就是学习的女生,是真的把学习当作目前的唯一目标。
当然,她的成绩也很好。
有很多网友调侃,说朱朝阳的暑假可谓是丰富多彩,敲诈勒索,写假日记,处理家庭矛盾,和张东升斡旋谈判,帮助普普和阎良,和爸爸游泳……
而叶驰敏的暑假,则是找奥数补习,埋头苦读,看书学习,外加偶尔看还珠格格。
可以看得出来,在两个人的学习安排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朱朝阳的成绩依旧甩了叶驰敏很大一截。
如果说,叶驰敏是学霸,那么朱朝阳毫无疑问,就是“学神”一样的存在。
表面上看起来,朱朝阳和叶驰敏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实际上两个人相差巨远。
就像举的这样一个例子,有些人考99分,是因为他努力学习,最终得到这个分数,扣了一分,有些人能够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而已。
一分之差,中间悬的却是巨大的难以跨越的鸿沟。
剧中的多个细节,都证明两个人的巨大差距。
当叶驰敏连初三的题都做得磕磕碰碰的时候,朱朝阳已经在做高考复习题了。
从他去上奥数班给的试卷特写也能看出来,朱朝阳的得分是满分。
这些,都足以可见,朱朝阳的数学天分,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02
看到他们之间的这种差距,作为一个经历过中学时代努力学习,成绩依旧不够优秀的人来说,可谓是深有感触。
以前,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说大家的起点都是相同的,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只要肯努力,你也能实现最终的超越。
后来,我才明白,老师这样说,应该是为了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吧。
“学神”朱朝阳和“学霸”叶驰敏揭露一个残酷的真相:在天赋面前,你的努力可能一文不值。
总是有很多人说,多数人其实还不到拼天赋的时候,因为多数人都不够努力。
实际上,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人的天赋,往往是你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到了后期才拼天赋。
偏偏也是那些人,一开始就能够用天赋拉开距离。
我也曾是叶驰敏。
初中的时候,我是班里的第二名,准确来说,我原先是第一名,直到初二的时候,班级转来一个男生,他第一次月考就是年级第一名。
这个男生,平时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当时的我简直目瞪口呆。
我平时真的是那种很努力的人。当时在班上有一个女生的成绩,和我拉得很近,我生怕自己落了下风,哪怕是课间十分钟,也在抽空看书学习。
因为那个女生,也很努力。
然而,这个男生一来,成绩彻底拉了我一大截,尤其是数学这一科,他一般都是满分。
但是,他学习显然并不努力。
他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尤其是数学课,睡觉的原因一般都是昨晚去上网了,第二天比较困导致的。
他在周末回家的时候,从来不带书,都是空手回去,不像我背了满满一书包的书回去。
星期天来学校的时候,他也总是抄别人的作业。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直稳坐年级的第一名。
03
我当时在心里还挺郁闷,不明白自己究竟输在哪里,后来我才真真切切意识到:每个人生来的差距,真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
然后我发现,他学习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理解能力特别强,不是像我们一样采用题海战术,更多的是去吃透一个类型,然后自己举一反三,自然整个类型都会了。
我也试过他的方法,发现根本行不通。
于是,后来我还是继续坚持我的多多做题策略。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天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遇见一个有天赋的人,自己就不努力了,甘愿认输。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明显意识到两个人的差距,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以把对方作为目标,而不是非要超越的对象。
其实,在原著小说中,叶驰敏的父亲并不像剧中这样通情达理,他很在意女儿的成绩,也耿耿于怀她总是第二名。
事实上,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做第二名难道就不值得表扬和夸奖吗?
第二名同样很厉害啊。
如果,你陷入一种严重攀比的氛围里面去,一心一意想要的是超越,但是你的实力却压根跟不上。
这个时候,你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会让一切适得其反。
所以,真的不用逞强,也不用非得去和别人比较。
我认为,成年人还应该打破的一个童话梦,就是认为努力可以战胜一切。
这话真的太不现实。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真的像是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不是努力就能够扭转的。
如果,你非要盯着一个你完全够不到的目标,很累的。
正确的做法是:缩小范围,你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去比较就好了,只要你在进步,你就是自己的超级英雄。
你要学会欣赏他人的天赋,转换自己的不平心理。
压力有时可以成为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多数情况下最后的结果是彻底压垮一个人,再也爬不起来。
人前行的最好推动力,莫过于一个正确的好的心态。
04
很多家长都是习惯性给孩子施加压力,用自己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比,殊不知重重压力之下,有可能你施加的压力,就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其自然,说不定反倒能够得得到别样的成就。
有的时候,你越是强求,可能反而越是得不到。
当你放宽心态,调整好自己,多半能够有全新的收获。
周国平在书里写,在应试体制下,孩子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不应该再施压,而是要在心理上给孩子减压。
他的做法是,每次考试,他都会对女儿说:考咋样就咋样,考砸了也没关系。
他的女儿在全年级的排名是二三十名,他就和孩子约定,保持这个水平就行。
后来,有一次期末考试,结果他的女儿考了年级总分第一,他批评她说:怎么违背了约定?下不为例。
他的女儿由此知道,他不看重考分,心态因此更加从容淡定。
他说:“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这一点即可安心。至于孩子将来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你们能够支配的,荣耀不是你们的功劳,黯淡不是你们的过错。”
-END-
和每个来这里的人谈爱说情,但无关风月。点击上方关注,欢迎来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