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全部结局,恰同学少年各个人物真实结局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11 07:42:56

恰同学少年全部结局,恰同学少年各个人物真实结局(1)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是自2007年上映的革命题材类历史连续剧,全剧以民国初年的湖南地区为背景,以青年*、蔡和森、向警予等人的真实经历为基本线索,向观者展现了民国初年湖南学子意气风发、斗争昂扬的青年形象。该剧自上映之初,即受广泛好评,全剧除了注重展现湖南学子的蓬勃朝气,作者还巧妙运用对比,在展现史实外虚构出某些人物形象以反衬志士青年的积极向上,从而深化中心思想。其中刘俊卿便是该剧负面形象的焦点,可以说他的出场使全剧增添了不少看点。

根据故事情节描述,刘俊卿曾是一个志在法政大学,渴望博取法官功名的青年学生。同时,他早年以继萧子升后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就读,也曾是*、蔡和森的同窗。然而,他出身贫寒,却耻于家人卑微的社会地位,屡屡将自己无法就读法政大学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家庭。

后来在多次不得志而和同学的疏远后,最终他走向了学校的对立面,先是做了汤芗铭部下的侦缉队长,后又跟随军阀屡屡与“一师”作对。他的结局是被湖南一师的学生逮捕在“一师”校园,最终凭借最后一点良心为救自己妹妹而亡。

回顾剧中刘俊卿的人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其悲剧或是来源于他家庭背景给他塑造的性格缺陷,或是来源于他的嫉妒心、自卑心以及对功名的渴望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他的价值观某种程度决定了他悲剧的人生命运,具体一点来说可以归纳为他的读书观。而这种读书观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

一、刘俊卿的读书观

刘俊卿早年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主要在于他的目标明确,一心在考取法政大学。同时,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文章洋洋洒洒并且练有一手好字。他的优点自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对名利的渴望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些贯穿于剧中反映他的故事始终。

由于自己是穷学生,加上法政大学高昂的学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的美梦破灭。而这时,湖南第一师范的孔昭绶校长明确发布公告,重点招收穷苦贫困学生并且免去学杂费,刘俊卿就在家人的劝说下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然而,他眼里对师范生是并无好感的,原因就在于他看重名利,觉得师范出来不过是当小学老师,而老师在他看来收入不够可观并且在当时的环境下社会地位也不高,所以心里对这一职业充满了鄙视。

刘俊卿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名利,自然他的其他活动也无不是围绕名利展开的。后来在汤芗铭对其许诺教育司长一职,让其查办一师学生时,他照令做了,究其缘由在于利益的驱使正好符合了他的逐利心态。正好这时,他的心意女友赵一贞的父亲对他穷酸学生的身份很是看不起,显然也暗示了他女友父亲偏爱富人、贬低穷人的心理。为了尽快博取赵家的欢心,就进一步刺激了他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他不顾道德底线答应汤芗铭,当上了侦缉队长一职。

除此之外,刘俊卿在“一师”的日常人际活动也反映了他的功名心态。他在学校的朋友很少,至于蔡和森等人他是无论如何都看不上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贫穷。他自己虽是同等遭遇,却始终不承认这个现实。在刚入学时,他为了掩饰个人身世,将自己的父亲说成是挑夫。当亲眼见自己的妹妹为富家公子王子鹏送饭时,为了不暴露自己是王家丫鬟哥哥的身份,竟然对自己妹妹视而不见。每日的茶余便饭,他的人际活动都只围绕王子鹏一人,因为全班貌似只有王子鹏的贵族公子作风能够让他感觉值得交往。说到底,他身为穷酸学生却骨子里瞧不起穷人。

说起刘俊卿的读书观,徐特立老师曾在课堂上让其与蔡和森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他俩的观点截然相反,在谈到读书的价值时,刘俊卿更倾向于名利,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认为名利当是刺激学生追求进步的主要动力。而蔡和森则站在其对立面批判了这一观点。显然剧中安排这一情节既为刘俊卿后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同时又展现了蔡和森的睿智和远见。

综上可知,刘俊卿的读书观概括起来就是为追逐名利而读书。笔者认为,正因为强调“名利”,故而摆脱不了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加重了他对穷人的鄙视和对自身境况的不满,这才是他后来走向学校对立面的根本原因所在。

恰同学少年全部结局,恰同学少年各个人物真实结局(2)

刘俊卿

二、对刘俊卿读书观的简评

刘俊卿是全剧的负面形象代表,显然作者批判他的读书观的基本态度也是不言自明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刘俊卿的这种想法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人在,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因为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像*、蔡和森那样人穷志不穷的人固然存在,但他们毕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社会群体的绝大多数。刘俊卿的思想才代表了社会大众,是社会浮躁心理的体现。

同样在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曾表明,当下的教育应杜绝科举式的教育。何为“科举式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杜绝民众读书的升官发财思想,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读书是为追求真理。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期间,对此前北大学生封建的读书思想进行了彻底性整改,一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同时,他就任期间的北大,人才荟萃,也是有目共睹的。后来的国学大师傅斯年、后来优秀的共产党员邓中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北大学生。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尤其在当下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对个人而言,经济问题也始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故而“名利”与“真理”的大讨论依旧是时人读书观所面对的两大矛盾体。笔者认为,读书的价值更多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其精神价值应远胜于物质价值。林文忠公曾说:“壁立万仞,无欲则刚”,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在个人抛弃过多的物质因素后方可达到。

当下社会仍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偏爱理科而贬低文科的现象,这便是典型的“读书逐利”的表现,人们往往拘泥于眼前的直接利益而忽视了人文社科类学科的间接价值。究其原因,无不在于当下的理科生正是迎合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故而诸如“文科无用论”等的论断才大行其道。庄子曾充分肯定了“无用之用”,用在当下的文史哲等社会学科则较为恰当。笔者认为,社会学科代表了“体”,而随着16世纪西方科学革命带来的自然学科代表了“用”。“体”和“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无优劣之分。

社会学科的价值也不会因改革开放的影响而逊色于自然学科。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无疑说明了历史的作用在于为现实的生活提供方法论。此外,历史学科作为一切社会学科的基础,也表明了克罗齐对于社会学科的肯定。试看历史中的足智多谋者,无一不是熟读圣贤书,对历史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能够在革命事业中屡次创下奇迹,与他熟读“二十四史”的经历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就是典型的乐于读书却疏于自然学科的人。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的教育思想或许始终存在,说其是科举影响下的“封建残余”也不完全准确。但总之,还是应验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就职所说的,读书在于追求真理,它的精神价值应高于物质价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