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后半部分和原小说相比,完全如同换了一部作品。但评价作品的标准也不是“是否和原作一模一样”,改编之所以动辄被骂“魔改”,是因为大部分改编往往比原作逊色。
久而久之,合理改编也容易因为和原作大不同就莫名有原罪,但显然改编应该有细致区分,要分是优化、还是拖后腿。
后半段的改编,舒心酱认为整体上都很加分。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剧作在极端的犯罪故事里融入了普遍的能共情的感受。
对比小说中朱永平这个角色,效果非常明显。
小说中这个偏心的爹挚爱女儿、对儿子几乎不闻不问,碍于现任妻子、不敢关心前任的亲生儿子,笔墨很少。
在进程中这位爹更类似于工具催化器,阅读的时候悬念很抓人、让人一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样了,但这位老爹绝不是一个会让人唏嘘感动的角色。
剧作的改编,非常出彩。
一碗云吞,一碗糖水,在平平无奇的场景里注入了非常动人、诚恳的情感,分分钟戳中泪点。
张东升和朱永平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剧作角色塑造上的两大优点:前者是角色动机清晰,后者是超强的情绪感染力。
*人犯张东升的心理如何扭曲,如何主动或被动连环*人,角色的动机线索很清晰,逻辑上不会让人有断裂感。
作为悬疑剧作中推动进度条的重要角色,张东升的行动动机是否合理很重要。这种“合理”绝对不是指应该、更不是指着道德层面的正确,而是说他作为反派恶人、作为这届追剧儿童的心理阴影,在他本人的利害格局和心理节奏中能逻辑自洽。
角色非常极端、变态,但逻辑链条在角色维度能自洽。
举动会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厌恶、恐惧,但甚少逻辑上的牵强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剧版的张东升也承担了一部分原小说里朱朝阳的黑白交错功能,他带着普普被误会是父女时,十恶不赦的坏人的孤独感其实也很惨、很柔软。
朱永平这个角色,则对应着细腻的情绪处理。
这位父亲经历了非常小概率的特殊情况,但展露出了亲情的普遍样貌。
女儿死之后,他提着多出来的第三碗云吞失魂落魄,喝糖水时又被儿子字字句句扎心,情绪感染力非常强烈。
作为父亲,他偏心、长期对儿子不闻不问,毫无疑问非常失职,但失职的问题家长不等于不爱孩子的恶人。
这份有弱点的、有问题的爱,比完美爸爸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