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香港导演许鞍华一直是当代电影人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之一。不过在《桃姐》这部电影中,凭借每一个让人感觉自然的细节,以及简单朴实的叙事,获得了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不少奖项。
整部电影似乎是由个人观察随意拼凑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如此。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单身汉在家里的老女佣中风后如亲生儿子一般照顾她的故事,取材于制片人兼编剧李罗杰的经历。叶德娴和刘德华扮演女佣和少爷,他们在银幕外就是干妈和干儿子,这可能是他们在银幕上相处融洽的原因。刘德华饰演的角色是一家电影公司的制片人,许鞍华的一些同事也以自己的身份客串(包括徐克、洪金宝等),似乎在暗示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制作的电影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桃姐》考虑了当代生活的孤独和21世纪香港老年人的困境,但它的观察视角很小,刚开始并不容易看出电影在说明什么。不过,当我们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它的主题和内涵才显现出来。
作为香港最重要的电影人之一,许鞍华经常通过电影讲述情感故事,以此来展现社会问题。如《女人,四十》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亲戚的故事(该片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近年来,许鞍华几乎只关注国内故事,思考当代社会的本质:《阿姨的后现代生活》以60多岁的中下阶层单身女性为中心,她们从事卑微的工作来摆脱贫困。他们对生活境遇变化的无助表明,资本主义文化的个人主义使人们与社会传统和彼此逐渐疏远。
《桃姐》对细节的观察是如此尖锐,以至于我们在感到悲伤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欢笑。在罗杰把桃姐送进养老院后不久,她第一次在公共食堂吃饭的场景就出现了,这是一场安静的噩梦:一位老人把汤洒在自己身上,另外两个人为了食物打架,由于他们的老年痴呆症而变成了幼稚的行为,还有出乎意料的是,一位老人抱怨另一位戴错了他的假牙。相反,温柔或迷人的景色留下一种苦涩的余味:当罗杰在电影的早期离开一个商务会议时,一个秘书把他误认为是一个空调修理工,这让他意识到他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权威。
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在揭示的主题就是现代社会的孤立感。罗杰决定照顾桃姐支付她在养老院的费用,监督她的医疗治疗,这既是出于两者之间超越血缘的亲情,也是出于孤独。他和他的家人关系不是很好,而且很显然他也没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他最深的关系似乎就只有桃姐,这个从小就溺爱他,到了如今依旧当他是一个孩子并始终如一维持他生活起居的女佣。他可能通过努力工作来升华他的孤独,但是当他看到桃姐越来越虚弱时,他意识到他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于是在最后他选择让桃姐安详的走完最后一程,告诉医生停止药物治疗。
电影中的角色从不明确地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太沉稳、太安静了。导演希望我们从间接的行为线索来揣测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正如我们所见,除了桃姐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外,它的故事进展都很普通:罗杰经常去养老院,每次出差回香港就立即去探望桃姐,带她去吃好吃的,带着桃姐回家路上与其他居民的简单互动,重新装修一套房子留给桃姐等等。通过表现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就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样。
通过鼓励与老年角色的亲密接触,许鞍华还强调了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信息:许多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都没有得到亲密细微的照顾,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在中秋节来临时,来拜访养老院的歌手在没人看到的时候表现得十分不屑,拍完照片之后,月饼还要被收回去供下一个养老院使用,也表现了社会关怀的虚伪与对老人的冷漠。为了说明这一点,电影记录了罗杰给桃姐寻找养老院的场景:这些养老院一切服务都被一一列出,明码标价,就好像它们只是菜单上的菜一样,而不会真的去了解老人真实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
许鞍华想要展示普通人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仍然保持日常生活的轨迹。她的叙事风格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以至于可能会被人忽略,然而,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她成功地创造了一部完美的电影。
总之,《桃姐》用温和的人文主义语言描绘了两个好人,这使我对他们两人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感情。这是一部清澈如流水的电影,没有情节噱头,没有一波三折,只是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