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这些选手们分别用自己的高光时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百克力的一段诗朗诵《向往的生活》似乎打开了喜剧的任督二脉,其毕业演出《我的生活不完整》更成为某种进阶版;周英俊在嘉宾助演中,甚至能反过来给李泽锋que流程;而许天奇,不但能以强肢体能力在三角大战中令人印象深刻,最后的舞台上甚至敢于拿起吉他开嗓。
对于这些学员们来说,伴随节目的这段旅程,是成为一名称职的gagman需要的功课。
而从内容层面来说,一方面这种成长确实让节目越来越好看,最初锤娜丽莎发出某种类似冷笑的怪声成为她的特色,而后来何炅就评价她最初其实用得过多,现在变得“刚刚好”,这种分寸感和节奏感,是节目带给gagman的经验,也反过来为节目内容增色。
另一方面,这也让师傅们和gagman之间的交流更具价值。很有趣的一点是,不同的师傅对“嘎”与“尬”的不同标准,其实可以分别代表对gagman不同侧面的选拔标准,为受众了解、评判和接纳gagman提供了空间。
包括在节目的衍生综艺《嘎厂实习记》中,会邀请包括吴彤、王征宇、严敏等顶级综艺导演分别到来与gagman合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在持续探索gagman的作用和定义。比如吴彤会强调gagman在整个现场发挥的润滑剂作用,而严敏则认为gagman应该具有导演的思维,去串联、激活嘉宾和内容。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行业、观众包括gagman们自己,会越来越明确他们所面对的职业前景,以及未来的综艺节目将是怎样的形态。
无论是刚刚诞生的GAG6,抑或其他虽然惜败、但大概率会进入综艺领域的其他选手,在这三个月里,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gagman之路。他们的成长,也是《认真的嘎嘎们》为综艺市场铺垫的下一程。
真人秀打底:
一场大型职业化实验
而在《认真的嘎嘎们》收官的时刻,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回答那个问题:为什么需要gagman?
此前在中国,gagman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一方面,对于日益成熟的综艺节目来说,真正“综艺咖”的缺失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某种限制,更多的时候,是靠着自带幽默基因的演员、歌手跨界,而这种跨界往往伴随着“不务正业”的非议。
另一方面,确实已经有以综艺为主要曝光渠道、甚至综艺成为其作品之一的艺人,但除了杨迪此前在采访中认可自己的“综艺咖”身份,其他大部分人依然视综艺为跨界经营。同时,以今年为例,杨迪、沙溢、魏大勋、郭麒麟等所谓综艺咖几乎人人身担十余档综艺,行业对于“综艺咖”的需求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