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也知道,和他在一起的是一群什么样子的人,但他觉得已经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人爱自己,所以他将这些狐朋狗友的陪伴,当成爱的另一种形式,并深深地迷恋着,无法自拔。直到玛丽千里迢迢来到他的住所,点醒了他。
《who wants to lives forever》
得知自己身患艾滋,才知道自己虚度了这么多时光。人都想要长生不老,但没人做得到。
或许对于弗莱迪来说,活多久没这么重要,的是浪子回头的弗莱迪,还剩有一丝时间,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最后《somebody to love》、《don't stop me now》与《show must go on》三首歌连在一起,一首表达了弗莱迪内心对爱的渴望,另一首表达了对舞台的追求,第三首则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三首歌,为他传奇的一生拉下帷幕。
歌曲的故事其实就是人与人的故事。电影中人物的关系与矛盾,也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让人深思的地方。
与父亲和家庭
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弗莱迪与父亲的矛盾。首先是名字之间,父亲口中的法鲁克,就是弗莱迪。或许是因为人种的原因,弗莱迪打小就有些谨慎自卑,随之而来的是种倔强。
父亲斥责他没有“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也就是没有对的言行举止,思想觉悟不高。但在电影里也只是匆匆一瞥,并未在意。
随后自己的家人、朋友与玛丽的家人聚会时,妈妈无意中搬出弗莱迪的“过去”,让弗莱迪内心的矛盾加剧,脆弱敏感的他更加急于摆脱过去,又不想让家里人太过伤心,改名,或许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
于是他正式改名成弗莱迪墨丘利,并唱了一首生日歌为自己庆生,然后又随口唱到“我生于伦敦(其实弗莱迪出生于桑给巴尔)……”最后对所有人说“别回首,只前瞻”。
或许对他来说,父亲与家庭代表着自己的过去,而他正试图掩盖自己的过去,以求脱胎换骨。
后来父亲的角色慢慢淡出,弗莱迪梦寐以求的“新身份”终于坐实。直到在最后弗莱迪带好友吉姆回到家向家人坦白并了结心愿,他才发现他并不是在逃避过去,而是不敢正视自己,又连带着将家人与朋友推开。
其实每个男孩,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憧憬着的父亲的形象,然后变成父亲的样子。而作为父亲,无论孩子做和选择,只要是无愧于心的,都会默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