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时节,不少人迈开了旅行的脚步。对旅行者来说,选择当地有特色的民居,时常带来意外的惊喜。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酷似飞碟的客家土楼、凌空出挑的湘西吊脚楼等,令人目不暇接。由于地理风情截然不同,中国各地民居的“打开方式”各异。你了解这些民居的不同“面孔”吗?
吊脚楼的乡愁
凤凰古城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颗“湘西明珠”颇具特色的是百年吊脚楼。
“最早听说吊脚楼是来自民歌《小背篓》所唱的‘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清明小长假期间,刘女士去了一趟凤凰古城,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的民居———吊脚楼。“房屋底层是架空的,就像吊在半空,小小木楼耸立在水边。他们的窗棂上还刻了凤凰、狮子、牡丹、茶花等图案,古朴雅秀,这种民居的确很有韵味。”她说。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建筑群
湘西吊脚楼一般依山傍谷,或临水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就能支撑起一座吊脚楼。“吊脚楼的‘脚’,其实就是一些支撑木屋的粗大木柱。”刘女士说,这些“脚”有的是插在溪水里,有的直接嵌入石头墙壁里,但另一边墙基靠在山崖处共同支撑房屋。
湖南西部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多为山地,平地资源非常珍贵,多用于耕种。于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就开始在山坡上建房,为了减少挖土量、增加使用面积,吊脚楼就成了首选的民居形式。湘西地域多雨水,空气和地层的湿度较大,这种民居通风效果好,可以防潮避湿。根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构造还可以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木质吊脚楼与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据史料记载,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是一种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房屋。底层不住人,一般用来饲养家禽,放置一些农具和重物。第二层才是饮食起居的地方,有卧室和堂屋。
吊脚楼的推广名家当属作家沈从文和画家黄永玉。沈从文写湘西的文章几乎每篇都离不开描写吊脚楼,成了一种乡愁的寄托。黄永玉不仅画吊脚楼,还参与设计和选材,在凤凰古城建起一座吊脚楼“夺翠楼”,作为自己的寓所和画室。这个颇有艺术特色的“归宿地”,饱含了他的乡土情怀。
土楼的“大家园”
福建民居的经典代表作是土楼。特别是南靖田螺坑土楼群,从高处看,4个圆形建筑中间还围了一个正方形建筑,当地人戏称其为“四菜一汤”。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称福建土楼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
在福建漳州南靖县,游客在观景台拍摄被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
“90后”小雯是动漫爱好者,为了寻觅《大鱼海棠》的原型地点,她前往福建南靖参观怀远楼。“这部动画片里的海底地域就是圆形土楼,到了当地才发现,这里的风土人情极具民族风韵。”她说,这里就像一座城堡,一层楼有三四十户人家,整栋土楼就有100多户。土楼的居住者大都是一个姓氏,祖祖辈辈按需分配房间,“如果不是当地人,很容易被大大圆圆的土楼弄得晕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