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个问题“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条河?小编突然也有点儿懵,然后好奇的小编特意去找寻了答案。其实不止这一首歌曾给我们留下过疑问。下面让小编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问题一:《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哪条河?
这首歌小编小学就会唱,中学也做过班级文艺汇演的合唱曲目,可我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查阅资料后,可以给大家解答一下。这条“大河”是长江。《我的祖国》是为电影上甘岭所做,当时沙蒙和林衫等几位导演编剧为了契合影片内容,体现志愿军指战员们的家国情怀创作了一版歌词,可惜被作曲人刘炽否决了,给出了“词不错,歌不了”的评语。后来导演沙蒙请来了词作家乔羽操刀,而乔羽因为亲眼看过战士们在战争重压下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场景,打算采用一种更为温柔抒情的音乐语言来反应战争的壮烈和对祖国热爱的浓烈情感。在走访志愿军老兵寻求灵感的路上,他想起了去中央苏区考察,坐船横渡长江时江水翻涌、百舸争流、稻田壮阔的场景,灵感迸发,经过反复推敲完成了作词,有了这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矾”。用家乡景色的美丽亲切渲染出战士们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家国的那种情怀。
问题二:《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老人是谁?为什么画圈圈?
这个歌词真的挺有画面感,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还很小,当时确实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活动举办得轰轰烈烈,应该人人都知道了这个答案。这位老人就是*,这个圈就是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这首《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爷爷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这首歌词起源于1992年,黑龙江省木林县政协副主席也是这首词的创作者之一蒋开儒看到了报纸上转载的*南方谈话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想起1979年他去香港探亲路过时曾看到的边境小镇,他特意又去深圳走了一趟,见证那里是不是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深圳,感慨于改革开放带给深圳的巨变,产生了创作灵感。想起了1979年*同志说过的“先在你们广东找一个地方,办一个经济特区,*出条血路来!”脑中浮现出*在中国地图前寻找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点,然后在中国南海边找到了深圳,画了一个圈的一幕幕场景,付之于纸笔,形成了《春天的故事》的诗稿并投稿发表。后来蒋开儒找到同一单位工作的作曲家王佑贵为这首诗谱曲,1994年在参加广东省歌曲创作大赛选拔时,经过评委叶旭全大刀阔斧的修改,形成了我们后来听到的词曲。
当知道了这些歌词背后的故事,突然觉得它们更加动听了,因为它们蕴含着深情,铭刻着历史。
问题三:《十年》中“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是哪两个字?
这首歌词也困扰小编多年,很多网友经过歌词全篇的推敲,得出了是“分手”两个字,我倒是觉得这个答案很合情合理,不过一直没有看到作词者的官方回应,对于这个答案不是很肯定。
我觉得曲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传递情感,而词是情感的具化,传述故事。还有没有那首歌词里有你的未解之谜?我们一起探寻歌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