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010-67052722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那里不仅有*、朱德、*等伟人让人顶礼膜拜,还有在那里战斗过,甚至牺牲在那里的革命者同样让人魂牵梦绕。张寒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引导我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更是那首唱遍全国的《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病逝后永远留在了那方红色热土。
2018年4月21日,我与“延安儿女故事团”另外两名同志一行三人应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邀请,飞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那是我第一次去延安,心情十分激动也很忐忑,怕自己讲不好父辈的故事,更怕年轻人不爱听几十年前的事。没想到,到延安的第一天就打消了我的担心。在那里我体会到浓浓的延安精神在传承!我被深深地感动着。讲课之余我们去枣园参观了*等党的领袖的故居,去清凉山参观了新华广播电台的旧址,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四八”烈士陵园,在烈士塔外半山腰的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张寒晖的墓。墓碑上刻着: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之墓。
站在墓碑前,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总理振臂指挥东北军官兵含泪高歌《松花江上》的情景,耳畔响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愤的歌声!
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不久,*副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去处理“西安事变”,当时,在东北军官兵中传唱的《松花江上》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在百忙中抽时间学会了它。1937年1月的一天,在新城杨虎城将军的“讲武堂”里周副主席出席了东北军的军官会,他热情宣传了我党的抗日主张,高度赞扬了东北军官兵在“西安事变”中“逼蒋抗日”的正义立场,还讲了团结抗日的重要性。周副主席风趣生动、富于远见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东北军军官们。演讲结束后掌声雷动,所有人久站不肯离去。这时,周副主席挥挥手问道:“大家一起唱个歌好不好?”
“好。”几乎异口同声。
“请周将军给我们指挥!”随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周副主席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唱《松花江上》吧!”说着起了个头,挥臂指挥大家高歌,他那浓眉下的一双明目,炯炯有神,环顾大厅中的每一个人,用他的动作、表情和眼神,调动每一个歌者的内心情绪。当唱到“爹娘啊……”时,歌声中夹杂着哭泣声,整个大厅里,歌声悲壮,情绪激昂。歌罢,东北军军官个个热泪盈眶,有的低头饮泣,有的仰天悲号,有的紧握拳头,振臂高呼:“赶走小日本,打回老家去……”整个大厅沸腾了!
这种情景,除了*的人格魅力,不能不说还有《松花江上》这首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张寒晖原名张兰璞,1902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定县(今定州)西建阳村一个贫穷的教书先生之家。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就读于省立9中的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并演出反对卖国贼的新戏,被学校开除学籍;1925年,张寒晖在声援“五卅”惨案的革命高潮时,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3.18”惨案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进了北平,疯狂镇压革命。1927年5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张寒晖为避免敌人的捕*,悄悄潜回定县老家,在民众教育馆的掩护下从事革命活动,启迪农民的革命思想。我的父亲和伯父,就是那时认识了他,并在他的指引下走上革命之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张寒晖为启发学生的觉悟和唤醒民众起来抗日,根据旧军歌《三国战将勇》的调子填了一首《可恨小日本》的歌曲教给学生们唱。父亲告诉我,他们在张老师带领下,在定县城里举行2万多人的抗日游行时还唱过这首歌,这是张寒晖填词的第一首歌曲。
不久,他又根据《满江红》填写了一首抗日歌曲《告我青年》。这首歌唱出了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的境遇和日寇铁蹄蹂躏我大好河山的悲愤之情,号召热血青年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这首歌的传唱引起广大农村青年的强烈共鸣。他的歌曲极具感召力、生命力,在职业学校和广大农村广为传唱,激励人民去生活、去战斗、去争取胜利。
那时,东北军53军的一个营驻扎在定县东关,他们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丢弃东北大片土地心怀不满。定县城北门外的空旷地区,是东北难民集中的地方,张寒晖多次去那里走访,与东北军将士及其家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经常听他们哭诉自己的家仇国恨。他们盼望打回老家去,驱逐日寇,重返故乡。与张寒晖一起恢复定县地下党组织的李德仲也是东北人,他也经常给张寒晖介绍东北的情况:富饶的大地,丰富的宝藏,“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以及众多难民逃亡的情景……这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刻在张寒晖的脑子里。后来,定县地下党又在东北军驻军建立秘密的东北同乡会,组织歌咏队,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他们的歌声也给张寒晖留下深刻印象。
张寒晖深为东北沦陷、国破家亡而忧虑,他觉得。再不团结抗日、驱逐日寇收复东北,全国都有沦亡的危险,于是,产生了要为他们写歌,鼓励他们讨伐日寇的收复失地的愿望。
1936年夏,张寒晖去西安工作,对外的公开身份是西安省立二中国文老师。在他任教的班上,有不少东北军的子弟。在与这些流亡的东北军子弟接触中,他又一次感受到了东北籍同胞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无比忧郁激愤的情绪,这又一次激励起他要为东北、为中华民族写歌的愿望。
夜深了,张寒晖靠在床上凝思,萧瑟的秋风裹着落叶拍打着窗户,风从门缝钻进并发出呜呜的声响。这让他想起定县妇女,上坟时凄惨的哭声和长声调的诉说声;定县秧歌大调;民歌《小白菜》《扁豆角儿》《井里的花》等等小曲儿众多旋律在他脑海回响,给他带来灵感。于是,他借鉴家乡秧歌戏中的大悲调,融合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唱腔,再加进妇女上坟的哭诉声,委婉、悲壮的曲调从脑海跳出,《松花江上》诞生了!
这首《松花江上》,不仅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心声,也唱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松花江上》诞生之后,不仅在东北军流唱,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并与后来由江陵作词刘雪庵作曲的《流亡》《上前线》两首歌组成著名的《流亡三部曲》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松花江上》以其牵动着千百万人民感情,唤起亿万人民奋起抗日,在救亡运动中起了无法估量的宣传作用。
根据组织安排,1941年张寒晖调到延安。他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文委会委员等职,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极大地激励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由于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46年3月初,他患重感冒,转发肺水肿昏迷不醒,抢救无效于3月11日晚病逝。
3月24日,边区参议会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延安文艺界700多人参加了追悼仪式。艰苦朴素、勤恳奋斗了一生的张寒晖同志,当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追悼大会上悬挂的张寒晖画像,是由文协的美术工作者照着他的遗容速写的。
张寒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创作的《去当兵》《游击乐》《干吗要悲伤》《长期抗战》《学习、学习再学习》等70多首歌曲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特别是他根据陇东民歌改编的《军民大生产》,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生动风趣的群众语言,豪放雄壮的旋律,深受广大军民喜爱。
匆匆圣地之行,短短延安一周,无论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朝气蓬勃;延安上空回响着张寒晖的歌,战争年代铸就的延安精神依然光芒万丈。我们对先辈的怀念,不仅要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继承其事业,实现其遗愿。让我们永远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战斗足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攻坚克难,一往无前!
(作者:冯俊英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赵大力)
值班编辑:李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