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祖慧能的偈语悟文旅真谛
我不信佛,但对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略知皮毛。今日看到新闻《六祖慧能大师铜像在广东韶关落成》有点兴趣,六祖慧能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大圣人”,他的唯心主义论调至今还在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佛学界中备受推崇,他对佛教的贡献,可以跟欧洲的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相比。被欧洲学术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铜像,2009年9月20日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内离千年古刹南华禅寺约六公里的马鞍山下落成并揭幕。
*同志曾说过,广东历史上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在湖北黄梅得到五祖弘忍的慧识,他在磨房里“开发自性”,心如止水,坐禅悟道,弘忍密授衣钵,夜渡九江,隐迹南方。他先悟道后出家,先成祖后成僧,虽文盲却有大智慧;如果以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历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慧能是为六祖。慧能的佛性观、修行观及解脱观,无不显出其独特之处:既不离佛教的基本义理,又有中国本土的特色;既有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又不弃佛教的基本立场。他的“人间佛教”、“生活禅”则是直面大众、直面社会、直面现实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寻求佛法;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行住坐卧、吃饭、砍柴、担水、劳作皆修禅;因此,在家也可以修禅,不一定要到寺庙去。这就是六祖慧能倡导的“生活禅”——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慧能完成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佛教,成为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北13公里的东山,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五祖寺建于山腰,亭阁楼台、殿宇僧舍皆为绿树翠竹所遮掩,彼此有重门相通,小路相连,是典型的廊院式布局,极富园林情趣, 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圣母殿、麻城殿、真身殿等外景。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据不完全统计,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四大名山中先后有近百位大师均师从黄梅三位祖师: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三位祖师。(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
黄梅东山之上五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五代禅师——弘忍大师的弘法道场,又是六祖慧能大师求法得衣钵之地。相传五祖禅师弘忍慢步池边,触景动念,亲手培土栽下一禾藕种,不意,日月交映,山泉滋润,这禾藕种竟在高山峰顶成活了。更为神奇的是,到了第二年夏天,池中绿叶如盖,浓香四溢,开出了一朵朵争芳斗艳的白莲花来。有诗为证: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向半天开。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裴度游历黄梅县东山寺所题《咏东山白莲》的七言律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这是慧能“顿悟”说的集中体现,“顿悟成佛”,突然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六祖慧能倡导的“生活禅”——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是神秀“渐悟”观,他认为必须通过长期修行才能逐步掌握佛法而觉悟成佛。慧能神秀均是绝代宗师,顿悟渐悟尽显禅门风流。“心平何须持戒,根直何须参禅”,人生的结局和结果如何并不重要,而其生命的过程中人们所持的心态十分重要。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南约22公里,这里依山面水,峰峦奇秀,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禅宗是中国的独创,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印度佛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达摩把他的这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北宗禅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慧能也因而为成为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由于从达摩到慧能经过六代,故传统旧说将达摩视为“初祖”,而把慧能称为“六祖”。
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这个偈语实在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莫使惹尘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时时勤拂拭,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时时勤拂拭”,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工作效能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心智效能的高低,心智的效能决定个人的思考、情绪和回应能力,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要有勇于承当责任的气度,尽责中求满足,义务中求心安,奉献中求幸福。能够带给人欢喜、信心、希望的话就是禅话,带给人们真、善、美的语言,自然就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有利于国家、社会、企业、大众的事情,只要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事情,都是禅事。禅心就是容纳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羞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情感和认知的乐趣,才会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禅的本意是静虑、冥想。指觉醒、觉悟。悟是意义的转化,精神的转化,生命的转化,含有解脱的意义。神秀和慧能恰好为我们上了一堂悟道之课,先是有了神秀的苦修、勤修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不断地消除业障、斩断烦恼、增长智慧,最终才有了慧能的第二首偈子的境界,没有必要把“渐悟”和“顿悟”分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统一的,一体的,渐悟是量的积累,顿悟是质的飞跃,缺一不可。佛又将普度众生的任务为己任,只有走在通往佛的大愿、大悲、大智、大行的境界的路上,只有不停的追求,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诲人不倦,从善如流,不呆板、不空讲理论,勤于实践,就能感悟生活、工作得真谛。修行是建立在现实的实践规则上,成功的人生应从实践以下八个正道:正见—清醒的处世准则;正思—正确的思维方式;正语—良好的沟通艺术;正业—道德的人生智慧;正命—正当的工作实践;正进—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念—洁净的修炼意念;正定—深厚的禅定修持。
佛教中常见的一段充满禅机的对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一境界层次为求实,对眼前的一切所见,只能凭着经验去判断;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境界就属智者,可参禅务虚,用空灵的心态去观察事物。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到这一层次,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又还原到起点,但不只是起点的重复,他们对大千世界大彻大悟,参悟人的自然属性。这里的山水都赋予了灵性,把自己融入山水之中,也把山水溶入心中,人生到达与自然为一体之时,当属无物无我,物我一体大彻大悟。
我乃俗人,但对传统文化非常尊重,若干年前,我曾建言把湖北黄梅五祖寺和千年古刹南华禅寺所在的粤北重镇韶关连成一体构成旅游线路,既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提振经济。没想到2009年9月21日六祖慧能诞辰日,中国12城市联合推广禅宗文化旅游,结盟的旅游地包括了中国佛教禅宗从一祖到六祖到一花五叶与禅宗文化渊源深厚的十二个城市,有广东的广州、韶关、云浮市,河南郑州市,安徽安庆市,湖北武汉、黄冈市,湖南长沙、衡阳、郴州市,江西宜春、吉安市等有专家指出,禅宗文化精髓与当今中国大力倡导创建和谐社会是协调的、吻合的。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炼;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湖北黄梅五祖寺隔江相望就是庐山,那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近年开发的庐山景点马祖山,相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得道后曾在此弘法居住,马祖道一从南岳寂禅师行法后,往江西聚徒说法,创建禅林,马祖道一阐扬的“顿悟”说,我虽无法考证,猜想受到禅宗慧能的影响。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庐山是一方名胜,文人荟萃之地,历来为儒释道所青睐。庐山开发的很好,黄梅五祖寺应借力庐山,借力韶关,毕竟五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五代禅师——弘忍大师的弘法道场,又是六祖慧能大师求法得衣钵之地。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张扬吸引天下游客。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我更欣赏它的雄浑与大气,怪不得历代名人雅士纷纷光临庐山,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留下了13000余首诗词歌赋,在庐山仙人洞,我看到刻有朱元璋《庐山诗》,以此作为结尾: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蔡律 2009年9月21日首发 2020年9月11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