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之后为何无七祖,一祖到六祖介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02:36:24

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之后为什么没有七祖呢?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说其简单,是从面上说的,就是六祖慧能没有传衣钵袈裟给任何人。所谓衣钵,就是出家僧人的用品,衣乃僧人日常穿着的袈裟,也称法衣;钵系僧人化缘用的钵盂,装食物的器皿。但中国禅宗历史上的祖传衣钵则不简单,因为是菩提达摩从印度带来的,成了从一祖达摩至六祖慧能,代代相传的主要信物或者说表征。也就是说,谁得到了这一衣钵,谁就是祖师。但到了六祖慧能那里,他就不往下传了,再没有人得到这一衣钵,因而就没有七祖了。

说其复杂,是从深层次说的。在佛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衣钵”不仅仅是出家人的日常用品,而是衍义为“宗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衣钵”曰:“三衣与钵也。二者为僧之资物最重大者。观出家受戒之时,最初即以衣钵具足为条件可知也。后为袈裟与铁钵之意。禅家以道授受,谓为授受衣钵。”

那么,六祖慧能为什么不再传这一衣钵呢?我这样理解不知对否?

第一,菩提达摩祖师的偈语中已有预言,到六祖时不用再传衣钵。达摩的佛偈曾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很多人解析这首佛偈时说,菩提达摩从印度带来禅法和衣钵,经过一代一代相传,即一叶一叶开出,至第五代,即第五叶,佛法在中国自成开花结果了,不用传、不用再开叶了。这第五代或第五叶,除去达摩本身,实际上就六祖慧能。所以,当弟子问慧能衣法传给谁时,六祖慧能就用达摩这首佛偈来解释。《坛经》及禅宗文献、志乘等均有记述:上座法海问“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六祖慧能以达摩“吾本来兹地,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偈颂来解释“衣不合传”,强调只传《坛经》而“不付其衣”。

第二,是五祖弘忍的嘱咐。五祖传衣钵给慧能时曾叮嘱他不要再传衣钵:“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为信体,代代相承。……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从五祖弘忍的话中,可知叮嘱慧能不要再传衣钵的主要原因是“衣为争端”,谁得到此衣钵,生命就会有危险。早期的中国佛教内部纷争不已,如达摩祖师就曾六次被人下毒,慧能接衣钵后也曾被人追*。《曹溪大师传》就记录了慧能与弟子关于为何不传袈裟的对话:

神会曾问:“传法袈裟云何不传”?

答云:“若传此衣,传法之人短命。不传此衣,我法弘盛。留镇曹溪”。

门徒问:“云何传此衣短命?”

答曰:“吾持此衣,三遍有剌客来取吾命,吾命若悬丝。恐后传法之人损,故不付也。”

第三,六祖慧能不传衣钵是对中国佛教的重要改革,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本来,在六祖慧能看来,衣钵就是日常的用品,与佛法无关,所以,当五祖传给他时,他就问传法就可以,为何还要传衣:“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大师问和上曰:‘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忍大师曰:“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可持衣去。’遂则受持,不敢违命。”虽然六祖慧能接受了祖传袈裟,但他已经不把祖传袈裟作为佛法的“衣钵”,衣钵的真谛在于禅法。在六祖慧能圆寂前,其弟子问“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时,慧能明确而又坚决地回答:“于后传法,递相教授《坛经》,即不失宗旨。汝今已得了,递代流行。后人得遇《坛经》,如亲见吾”。也就是说,《坛经》成了他的宗旨和衣钵,只传《坛经》而不再传袈裟。此其一。其二,慧能认为人人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他弘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人人都觉悟成佛,而不仅仅传给某一人。

关于六祖慧能不传袈裟一事,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曾写《佛衣铭》辩析,甚有见地,兹录如下: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 曰: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无一里。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达摩救世,来为医王。以言不痊,因物乃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佛,望车而畏。欲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兹。由之信道,所以为贵。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远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归。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心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久恃。先终知终,用乃不穷。我道无阿,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刍狗。

以上就是为什么六祖慧能不传衣钵、从而没有七祖的简要解释,不一定对,请各位批评指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