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吕老师分享给我的这则视频。听罢林先生娓娓道来的有关阿炳的个中原委。我又找出了姜建华和闵惠芬两位老师演奏的《二泉映月》,分别仔细听了一遍。因为姜老师的版本我还是第一次听,所以就多听了一遍。
果然,二位老师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存在很大的不同。
听过姜建华老师拉的版本后,我是基本赞成林先生说的,阿炳创作的这首曲子就是内心一种求仁得仁,随缘而安的情绪和心境的外在呈现,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种悲痛欲绝。如果说我们的这种印象都是因为受了闵惠芬老师的版本的影响,那也正好说明闵惠芬老师这位国宝级大师的水平。诗无达诂,何况音乐。既然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会一样,那么,演奏者对此的理解和演绎也自然不会一样。
姜老师版本的手法相比闵老师要轻得多,也缓了许多。在她曲中的阿炳,初始出现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平静淡然中带着惆怅。整首曲子的基调就是回忆。中间靠前的部分演绎的是阿炳内心深处,那种看尽繁华后的落寞以及悔恨和无助。(这点上我不太同意林先生认为阿炳完全无所谓的说法。这曲里明明就听得见阿炳的呜咽声)
我想,或许和阿炳的道士生涯有关吧,在姜老师版本的曲子尾声部分,有阿炳类似宣誓般地发声,这声音短促坚定,带着接受命运,随缘而安的放开,又带着并不妥协的顽强。而这点,在闵惠芬老师的版本里却被做了弱化处理。
在此之前,我听到的二泉映月都是闵惠芬老师的作品。我也特别喜欢她拉的二胡曲。不过,就这首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而言,特别是我在得知,阿炳虽然的确是个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大烟鬼,他还出身一位有所成就的道士之家时,我相信林先生的话是对的。他的道士身份也决定了他,绝对不会是一个看不开又想不透的民间艺人。否则,一个对生活没有感悟,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怎么可能写得出如此内涵深刻旋律优雅的乐曲!
另外,我感觉姜老师版本里,归于平静寂寞的尾声也演绎很好,开头和结尾被相似的风格连成了一个圆,或者说是被画成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