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他创作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作品。作品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于二胡爱好者而言,这是一首经典中的经典。
阿炳的《二泉映月》,原本是没有曲名的,1950年9月,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为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遗产,赶到无锡为此曲录音,并征得阿炳的同意,才将这首无题曲定名为《二泉映月》的。
最初根据阿炳原始录音记录整理的《二泉映月》曲谱,是没有段落的,乐谱的结构也没有现在我们所见结抅的清晰明了。第一个为此曲划分结构的是音乐家陈应时先生,他将此曲分为引子、五个乐段和尾声共七个部分。这种结构划分,为大家更好的理解作品,方便学习演奏作品提供了方便。
更应该感谢的是储师竹、黎松寿二位先生,他们为此曲拟订了比较科学的弓指法,为大众的学习演奏提供了遵循。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出于表达上的需要,有人对该曲又作了进一步的简化,这种简化了的曲谱,去掉了乐曲的拓展部分。这样的简化,演奏时长虽然缩短了,但主旋律更加突出了。因此也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最通行的版本。
随着简化版本的流行,老版本逐渐被人们淡化了,特别是一些著名二胡演奏家的演奏,通常都采用了简化后的版本,这未免是个遗憾。
实际上,二胡曲《二泉映月》,听起来味道更浓的还是老版本。特别是原曲的拓展部分,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乐曲中的拓展部分,是对主旋律的进一步解读,起到的是深化主题的作用。除掉这部分,理解上,便会产生残缺感,如果没有对比,这一感觉还不明显,老版本与新版本一对比,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反差,得出的结论是:还是老版本的味道浓。
这里,以乐曲的第四段为例(见图,括号内为拓展部分)这一拓展部分虽与前面旋律有雷同部分,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特别是开始一小节高音部分,旋律是有明显变化的,他体现的是情绪的亢奋,当然,这种情绪的变化前面也有,但这里表现的变化与前面的变化,在音乐的语言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简化版本去掉这一部分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