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却难以否认"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难忍的人性*,在道德框架之外,某种程度而言更会带来无可取代的大快人心。
所以,《燃烧的玫瑰》同时也是浴火凤凰,于烈焰中窜起,在灰烬里重生,从失势到复仇,从毁灭到反扑,大起大落的人生迫使玛德莲从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蜕变为一位认清人性与现实的女强人,经年累月的仇恨里头有大仲马的等待与希望,以及适者生存的果敢与坚毅。
这些女性身影所闪耀的勇气,有如作者眼里的法国,带领读者们在爱恨纠缠的情感驱使下,重新认识这个面临分崩离析的国家。
将法兰西的时代意志,浓缩在以古鉴今的复仇故事里历史事实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道德教训更不是。我在乎的是读者读我的书时,有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作者落笔的情感丰沛而不滥情,立体而不流俗,论文采,论叙事角度,论表达能力,相较于描写类似主题的《该隐与亚伯》更明显技高一筹。
穿插些许荒谬讽刺,他不只着眼于背叛、贪婪等负面特质,也着眼于人性的可爱、韧性、柔软和真诚,所谓患难见真情,朋友也好,主仆关系也罢,浮浮沉沉也会遇见一些不离不弃或愿意伸出援手之人。
像是索兰姬、薇拉娣、蕾昂丝、杜普雷,以及音乐陶冶与救赎人心的力量,伫立在复仇、愤怒与绝望充斥的黑暗深渊边缘,拉住稍有不慎便可能失足滑落的玛德莲母子俩。
全书格局庞大在于此项复仇计划紧紧牵动着整个欧洲当时的政治局势、科技发展与经济命脉,经历相互猎捕、你争我夺的角力过程,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很难不沾染血腥打赢每一场战役,风向时时转换,善恶取决于情势,有人大胆挑战纳粹,有人利用纳粹展开权力斗争,重新定义读者心中的公理正义。
以故事的其他角度而言,居斯塔夫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相当励志,夏尔具备顾家的一面,安德烈每一步走得战战兢兢,所有可怜之人皆有可恨之处,所有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因此一消必有一长,一起必有一落,而真正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天上再见》与《燃烧的玫瑰》核心都在对不公不义的社会展开反扑,被誉为犯罪小说大师的皮耶勒梅特游刃有余掌握历史、爱恨、雪耻、成长、亲情各类元素,悉心塑造出富有魅力的迷人角色,深刻描绘人们最善良和最丑陋的千种面貌。
对比层层堆叠,张力不断累积,透过各个角色的肢体和心境描述看尽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崩毁揭露世界失序、国家瓦解的状态,令人哑然失笑的背后藏着无边无际的凄凉与哀伤。
《燃烧的玫瑰》更蕴含火般的时代意志,带着浪漫主义色彩,将灵魂的血肉附着于个体的悲剧和无法一分为二的爱恨情仇。
然而,目不转睛读完这些精彩篇章后也不禁思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玛德莲真的从此以后就能高枕无忧吗?人们又该如何找到信念在如此摇摇欲坠、彷徨迷惘的年代里找到立足之地?
对比书中这群人即将迈向二次世界大战,即将面临希特勒侵门踏户之下不得不*的欧洲社会,那盘踞在我们前方上空的未知乌云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