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方面,书里又明确地说,宝钗上京的目的之一就是进宫选秀,那说明宝钗至少到了选秀的年龄。后来贾府隆重地给她过十五岁生日,书里也清楚说了,这是宝钗进入贾府后的第一个生日。既然宝钗进府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自然不可能和宝玉一起青梅竹马地长大。
那年龄小不了多少、进府时间也早不了多少的黛玉,怎么就成了宝玉的青梅竹马呢?只能说这是一笔糊涂账了。
反正宝玉自己和府中众人都一再强调俩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的童年经历,那就必须取信。所以,不管年龄的糊涂账,总之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宝钗是到了接近出阁的年龄才来到宝玉身边,当然是如假包换的后来者。
宝钗没有资格成为宝玉的青梅竹马,那湘云呢?她可是比黛玉来得还要早的。
只能说赶早不如赶巧。更重要的是,两个孩子再怎么两小无猜,那也是孩子间的玩闹。真正长大了,互生情愫了,美好的爱情要历久弥坚,只能是两个人成为心心相印的灵魂知己。
这一点,宝玉和黛玉做到了,宝钗和湘云却和宝玉渐行渐远。
宝钗自不用说,她最热衷的经济仕途在贾宝玉眼中却是一文不值的。宝钗越是以知心姐姐的姿态循循善诱,希望引导宝玉走上正途,就越是会引起宝玉的反感。如果说早期宝钗对于宝玉而言还有一些生理性的吸引之外,后期宝玉对宝钗基本上就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了。
而湘云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宝钗的迷妹。宝钗在她眼中完美无缺。自然地,宝钗说什么她都觉得是真理,也会自觉追随宝钗的价值观。相反,对于黛玉,湘云大概是潜意识里有一种嫉妒,嫉妒本来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二哥哥竟然对这位后来居上的“林姐姐”言听计从,所以黛玉的观点,湘云总是抱持一种不屑和排斥的态度。
她哪里知道,宝玉和黛玉最大的共勉就在思想上。她不理解黛玉,也就是不理解宝玉。既然和“二哥哥”没有心灵共鸣,又怎么能指望宝玉继续像小时候一样和她亲密无间呢?
人总是要长大,长大了走的路向不同,自然有人会一路同行,有人就会渐渐远去啊。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黛玉偷听到宝玉对湘云和袭人说的话那一段,就清晰无比地勾勒出几个人之间的关系:
——贾雨村想见宝玉,宝玉觉得厌烦,湘云劝他去见,说长大了,该多结交这些“成功人士”,往经济仕途的方向努力了。
——这话触动了骨子里就反叛的宝玉的逆鳞,他当场拉下脸,委婉地对湘云下了逐客令。
——袭人打圆场,说宝玉就是这个样子。上回宝钗也劝过他类似的话,结果宝玉抬脚就走,当场把宝钗晾在一边,尴尬得要死。
——然后袭人感概,幸好是大度的宝姑娘啊,如果换成那小气的林姑娘,碰到这样的待遇不知该哭成什么样,闹成什么样了!
——宝玉不屑,立马反驳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否则,他也早就跟她生分了。
——袭人和湘云用一种包容小孩子的口气互相调侃,哦,这是混账话哦!而门外偷听的黛玉,却心头一阵热辣辣:“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透露出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了:宝玉长大了,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世人推崇的成功之道,他不屑一顾。宝钗、湘云、袭人都不理解他,他们都是站在俗世中人那一派的,都把宝玉这种叛逆看成是不成熟,都在心心念念想把他导向“正途”。唯有从来不和他讨论这些问题的黛玉,内心深处有着和他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宝玉直言,如果黛玉也说这些“混账话”,她也将会和宝钗、湘云一样受到他的冷遇。“小性子”的黛玉听到这样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喜上心头,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她确实从心里和宝玉的想法一致,确实不可能是说那种“混账话”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得到宝玉的冷遇嘛!
茫茫人海,他们两个和俗人不同的异类,用这种方式确认了彼此是同一阵线。这样的感情,如何能不坚固?宝钗、湘云都不能得到宝玉的心,因为就算有两小无猜的基础,她们也没有跟上宝玉天马行空的心灵成长。而黛玉一直跟他同行,从青梅竹马,到灵魂知己,唯有到这种程度,才算真正完成情感的蜕变。两人的爱情,才真正显出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