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调原歌词,东方红白马调歌词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19 12:32:31

唐宋时期,党项羌在陕北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从唐代中期到西夏灭亡,它们始终把陕北当作自己的根据地,有着“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的深厚感情。党项羌统治陕北的500年间,给陕北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崇尚的“质直而上义”、“凡有所得,虽箪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等热情好客的品质,这些特点让我也看到了现在的陕北人。

元明清时期,陕北地区真正成为了说汉化,习汉俗的地域。先前那些民族的杂居,不同血缘的不断融合*,都给陕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几千年的峥嵘岁月,数不清的战争在这片黄土地上打响,数以万计的人或者迁徙,或者离开。这里,既有原有居民与南来移民的融合,更有长城外不同民族的汇流,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陕北民歌也有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色彩。后来随着红军到达陕北后,陕北成为了革命根据地,陕北民歌开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文艺工作者开始对民歌进行大量的采录,新的革命斗争生活又给陕北民歌输入了新的血液,使这株山野奇葩充满了新的活力

从陕北民歌中,我们听懂了什么

《血色浪漫》里钟跃民和秦岭探讨陕北民歌时这样评价:

陕北民歌里有一种特悲凉的东西,让人心里听着酸酸的。陕北这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深奥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厚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现在的陕北方言里,都还保存着不少的古语......

是啊,这片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养育着一方又一方的儿女。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厚重的文化沉淀在此形成,不同的时代,陕北民歌里就有不同的旋律。

白马调原歌词,东方红白马调歌词(5)

一、刀光剑影、千沟万壑,毛驴子走西口,这是古陕北的样子!

古时候,这里是战乱频发的地方,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战乱起,当地的居民就要搬迁;战乱走,外地的居民就迁移过来。人员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其中从元代沉淀下来的一首信天游《乱如麻》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阵阵黄风一阵阵沙,一阵阵思想乱如麻。一阵阵盘算死了吧,我的个亲人撂不下。

无数次的战争一次次地摧残着他们的家园,他们的痛苦、无助无法宣泄,于是就用歌声来抒发他们的情感。

在陕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陕北人民似乎天生就是唱歌的好手,在陕北地区,放羊的老汉,种庄稼的农民,家中的妇女随便一个人就能唱上几句原汁原味的民歌,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绝对能够唱到你的心里去。

陕北民歌里的内容大多也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特殊的自然环境,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不得不撂下妻儿老小以及恋人外出揽工“走西口”。打长工、卖苦力、赶脚户都有着陕北人民的身影。《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外出揽活打工的情景就是当时陕北人民的真实反映。

白马调原歌词,东方红白马调歌词(6)

当时信息闭塞,交通又不发达,“西口”一走,音信皆无,生死未卜,无异于生离死别。这种不舍又不得不去的离情以及刻骨铭心的思念写成的陕北民歌,才能如刀刻字一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感染。《走西口》就是这样的一首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双手我拉住了亲哥哥的手,送出了大门口,至死也不丢你的手,两眼的泪珠,一道一道一道一道,突突突突突得往下流......

他们常年跋涉在崎岖偏僻的山川,有时候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走一道梁来过一道弯,唱个酸曲解心焦”。艰难、孤独的生活压迫着他们,于是与大自然对话,和牲畜做朋友:“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人儿这样命苦?离家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妻儿在家中.....”这样的民歌,这样的情绪,这样的风格,也只有在这样的情景下才能生存,才能感受到它的凄凉美。这种凄凉感是从歌曲里的文化里发出的,是人们对苦难的一种无奈,一种乐观,一种豁达的体现。

二、焕然一新、昂扬向上这是革命时期陕北地区的样子

革命时期,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区后,生活在陕北地区的人民有了新的希望,创作热情大大高涨,给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元素,里面有许多反映这一时期军民生产、生活、斗争及发自内心对人民领袖的拥护和爱戴的歌曲,《东方红》就是典型的歌曲。

白马调原歌词,东方红白马调歌词(7)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民尽匹夫之责,化身为斗士,将《你叫妹妹不放心》改编成革命歌曲《白马调》: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咱顾不上……

随后农民李有源有感于解放区的新生活,又将其改成《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有了这样的民歌,有了这样的故事,也就有了新时期的陕北,哪怕身无分文,也要兼济天下;哪怕衣衫褴褛,也要安抚苍生!

结语与思考

陕北这片黄土高原,养育过轩辕黄帝,见证过数十个北方民族生生死死的战争和握手,而流传于此的民歌,是这片土地如影随形的信仰。它几乎记录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穿越时间和空间,伴随着陕北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文化学者于丹说:

如果中国人的共同信仰是诗歌,那么陕北人的共同信仰就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体现出的自由乐观、与时俱进、勤劳勇敢和爱憎分明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品质一直流淌在陕北人的血液中。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基因,它记录着陕北地区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陕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继承了早期民歌的特点,并且也在一直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元素。陕北民歌已经不单单属于陕北地区,它已经走出陕北,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走向世界的舞台。2010年1月27日,《兰花花》、《南泥湾》等带有浓重陕西风情的陕北民歌唱响“音乐之都”维也纳,将其推向了世界。

其实,不仅仅是陕北民歌等中国传统歌唱文化,中国诸多的传统歌唱文化,例如“河南豫剧”、“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都应该很好地继承下去。让人遗憾的是,学习、参与这些传统的歌唱、戏剧文化的传承者越来越少,冯骥才老先生说:

每一分钟,中国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祖先......

面对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其实可以向陕北民歌的模式学习,遵循传统,但又在继承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中激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