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是另一个构思精妙的小品,一匹肥硕的绿色飞马,在《赛马》的二胡独奏声中,单足踏在展翅欲飞的小鸟背上,惊异而骄傲地看着世界。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知道,手机上的“绿码”有多么重要,而徐时欢手下的“绿马”,就是“绿码”的谐音与化身,他用这一匹夸张的飞马,来纪念那段时光。
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后,徐时欢才有更多时间重操旧技。不管是“舶来品”也好,是中国传统工艺也好,反正徐时欢是迷上了这门泥塑手艺。因为它使用轻质胶泥,色彩丰富,又带着些时髦的夸张,他更想努力塑造新作,把这门手艺推向街头巷尾,让年轻人特别是孩子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拓宽艺术视野。
这些年来,徐时欢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我爱你中国》的优美歌声中,中华各民族儿女翩翩起舞,《五十六个民族》济济一堂;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童声合唱中,摇篮与女儿成为《母亲节》的写照;《父亲节》这件作品中,女孩肯定就是他女儿,而那位父亲一定是他自己,因为,陪伴这对父女的,是他平时最喜欢唱的歌曲: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
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
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几百件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是系列泥塑《当国宝遇见民乐》,那是徐时欢的心血之作。闵行博物馆内,设有一个“民族乐器展”。琳琅满目的民族乐器,激发了小徐的灵感。联想起孩子们最喜欢的国宝熊猫,他别出心裁创作了“民乐熊猫”系列。在《熊猫吹唢呐》里,你可以听到雄壮的民乐合奏《男儿当自强》;在《熊猫拉二胡》中,背景音乐则是哀婉的《二泉映月》……
徐时欢有一双女人般细巧的手,还有一颗天生的爱孩子的心。因为泥塑搭起的桥梁,他的志愿者生涯里,活泼地流动着历史与正气、热血与童心、幽默与风趣、故土与乡愁……一年中最忙的月份,他要给孩子们上八次课。因为课时长、课件多,授课地点又分散,上课时还要手把手一个个地教,保证把每个孩子教会,所以,小徐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他跟我说,他一直在赶时间,平素步速很快,走路往往像“小跑步”……
我看过他一节视频课,完全是一种“沉浸式教学”,就在闵行博物馆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他免费教孩子们捏塑《熊猫拉二胡》。
他问孩子们:“你们见过二胡吗?”
有的孩子说:“没见过。”
他就带着他们,去隔壁“民族乐器展”现场,仔细观看二胡的形状与结构。他还给他们现场演示拉二胡的动作,给孩子们解释,二胡音箱真正的蒙皮,原来是蟒蛇皮,因此我们在捏塑时,就要选一种颜色相近的彩泥蒙上去……
听着徐时欢亲切温和的声音,看着他手下一件件充满童趣的彩色泥塑,我内心也涌起一阵阵冲动。
我想对他说:徐老师,我也想像你一样,当一名志愿者,跟着你学泥塑。
来源:今日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