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的 “亲教尊师,师教孝亲”的这种教法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和统一的历程,任何心理品质和特征的出现与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都有不同的特征,教育心理学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1、幼儿期(3—6岁)。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开始摆脱具体的动作而借助表象进行思维。个性心理特征初步形成,对父母依恋和崇敬,易受成人的暗示,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幼儿通过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学习很多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规则。
2、小学阶段(7—12岁)。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的思维阶段,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情绪情感仍比较外露,其情感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突出的特点是十分崇敬老师。在教育上应培养好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利用教师的权威作用培养好儿童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
3、中学生(12—17岁)阶段。中学生所处的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第二性征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中学生开始进入形式运算的阶段,思维已从“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推理、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命题间的逻辑发展还不成熟,有待于更多更广泛的演练。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成就感”和“独立感”的产生,使得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进入所谓的“心理性断乳”期。随着反思能力的获得,他们开始将视线转向内部世界,更多地思考关于自身内部属性的问题。中学生对他人的评价相当敏感,自我评价还不太客观。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兴趣和求知欲也更加强烈。这阶段着重培养他们独立思维、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4、大学生阶段。大学生在身体和认知方面都已基本成熟,情绪、个性和社会化方面都步入正常轨道,此阶段个体自我调节机能也已经相当完善。在教育上应更多地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通过理想教育等途径,使他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更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活,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时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的社会化时发现,个体的社会化时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将这一历程分为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成人期。
1、儿童期的社会化。从父母最初怀抱婴儿的那一刻起,社会化就开始了。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幼儿期儿童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儿童时期在生理与心理上对父母及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有学者就家长的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行为发展进行了研究。
(1)宠爱型(又称纵容型)。家庭主要的特点是:低要求、高反应。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低,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却是高度反应。这样的结果就是溺爱,溺爱不是爱,溺爱是父母情绪和情感的自我放任。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子女受到任何挫折。研究发现,幼时受父母溺爱者,长大后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心,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左右。
(2)忽视型。父母的态度与宠爱型的相反,忽视型的家庭主要的特点是:低要求、低反应。 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低甚至没要求,当然对孩子的需求也看不见。四种教养方式中,疏忽型家庭中孩子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对子女的行为完全放任,很少管教约束。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专制型(又称控制型)。专制型的家庭主要的特点是:高要求、低反应。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高,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却是低反应的。父母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他们多是幼年受过艰难后来又有成就,因而对子女的前途甚为关心的人。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教育有长期计划,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缺乏充分了解,常用命令、指责等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4)民主型。民主型的家庭主要的特点是:高要求、高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爱和规则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常说的智慧型父母和理想家庭。父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尊重其意见,适度满足其要求,并引导孩子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对于儿童除了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外,到了学龄初期,儿童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学校使得儿童社会化更加有目的、有系统,儿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学校使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体锻炼。
2、青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是一个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更多地受到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能在更大程度上采纳别人的意见,逐渐学会自觉地评价自己的人格,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青春期是世界观形成的萌芽时期,青少年经常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在唯我主义与自卑之间徘徊。
3、青年期的社会化。青年期是青春期与成年期之间一个不明朗的过渡时期,但此阶段的个体生理上已经成熟,世界观初步形成,人格发展也接近定型,个体生活范围更加扩大。
4、成年期的社会化。个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成人的自我已经发展起来,他们不断地选择、学习与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与再创造,生活与事业趋于稳定,心理上也更加成熟。
成年期个体的人格依然在成长变化,这就是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体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这一过程就是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很多父母不懂得心理学,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也希望子女孝敬自己,于是天天唠叨“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长大了要孝敬爸爸妈妈”。孩子在小的时候还能听你的,因为那时你在他们心目里是权威,可是上学后心目中的权威从父母变为老师,父母的话就降低了力度,再到青春期逆反期时父母的话就成了唠叨,理都不理了。
根据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来看古人的“易子而教”,古人给适龄学童启蒙时就是运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当孩子看到自己崇拜的父母向老师行礼,对老师特别尊重,并非常仪式感地将自己交托给老师,让老师代父母管教自己,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特别权威,甚至超越了父母,自此孩子的口头禅会从“我爸爸(妈妈)说的”逐步变成“我老师说的”。当每天老师谆谆教导孩子“孝敬父母”,布置孝亲作业时,孩子就会将其印刻到大脑里,并认真地去做,根本就不要父母在孩子面前唠叨。父母这时要做的就是不断正强化孩子这种行为,正强化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肯定,3000次的肯定才能形成脑神经行为模式。同时父母也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好,老师德行高尚的事迹,能跟这样品行高尚的老师学习是孩子的福气,是我们家族的福气,要好好听老师话,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亲教尊师,师教孝亲”一个完美的教育闭环。中国有句古话“花花轿子人抬人”,父母抬举老师,老师抬举父母,这次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也是孔子提倡孝道的智慧。
而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是没有智慧的父母,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担心学校伙食差,担心老师虐待孩子,孩子回到家就问孩子学校各种事情,一旦听到孩子受了一点点委屈立刻大发雷霆,指责学校和老师,甚至到处投诉。这些都是非常愚蠢的家长,亲手毁了孩子的一生。
2013年上海市文明办、教育局、团委等多个部门计划开展“暑托班”,当时我所创办的上海巴学园成为试点单位之一,我由教育局、文明办和街道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在徐汇区某街道租借了一所小学校舍招收了100名小学生进行试点工作。因为我们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我们在跟学校校长交流时就声明尽量招收“问题学生”,通过我们的2个月的干预来做比较实验。
只用了3天不到的时间我们招收了100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3年级以上的学生是问题学生。学生入学时我们采用的是《弟子规》行为量表做了前测,整2个月后再做一次后测,比对两次的数据变化。
每天课程设置是早值日,国学心理课,检查作业,分享心得,礼仪训练,音乐课,暑假作业,视频课,小组讨论,晚值日,孝亲作业等等;每周最少一次的家长会,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和家长统一思想,配合我们完成每天的孝亲作业,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孝亲作业主要是:每天做一件家务;给父母按摩;读诵《弟子规》;给父母洗脚等等。
每天早值日是挑选表现优秀的和进步最大的孩子在校门口迎接同学和家长,行鞠躬礼并一起说“早上好”。
不要小看这样的设置,学龄儿童学都有一个内在的向上的驱力,即便是被定义为“坏孩子”的只要在青春期以前,这种向上的内驱力都是非常强烈的。当有同学完成当天很简单的任务就可以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大家在校门做迎接,榜样的力量就会驱使平时后进的孩子做出努力的尝试,而我们的老师则会肯定他们的努力,并告诉所有的学生他将会成为每天的早值日代表。一个后进孩子成功,会带动更多的后进孩子,于是看似非常辛苦的早值日成了孩子们心目中最好的奖励。
类似这样的别有用心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我讲课时最喜欢用“孔子曰”,于是如果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回答得非常好,非常有哲理,我就将其命名为“李小明说”,“王小丫说”,然后将他们的这句话升华一下写在黑板上,并让所有同学记录下来。于是整个班级的孩子都会跟着我的节奏听课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把自己绞尽脑汁地总结提炼出来的话汇报给我,希望能成为“某某说”被记录到黑板上。非常可惜的是我让同学们记录了,自己却没有将这些“某某说”记录下来,否则编辑一下也是《巴学园论语》了。
音乐课是教孩子们唱歌,曲目有《跪羊图》、《人间有爱》、《孝亲歌》、《爸妈谢谢你》、《爱的奉献》等等。孔子提出礼乐治国,抨击春秋时是礼崩乐坏,我们今天的社会存在礼崩乐坏的问题,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但是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整个暑假,我们的这些学生就生活在善音善乐里,我们一起听,一起唱。心理治疗方法里有一个《音乐疗法》,我虽然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但也学习过一些,我们设置的这个音乐课就是音乐治疗。这里我拿一首歌举例,这首歌也是上海巴学园的校歌《人间有爱》。
感谢你给了我温暖的拥抱,
让我摆度过生命低潮。
一颗心装满爱,风再大不飘摇,
学会把肩膀借别人依靠。
用真心给了你了解的微笑,
陪着你解开心事困扰。
看着你抬起头,泪停了那一秒,
感动在胸口围绕。
我相信人间有爱值得去期待,
长久封闭的心终究会打开,
体谅会化解伤害,
关怀会化解疑猜,
最动人的爱是信赖。
感谢你给了我温暖的拥抱,
让我摆度过 生命低潮。
一颗心装满爱,风再大不飘摇,
学会把肩膀借别人依靠。
用真心给了你 了解的微笑,
陪着你解开心事困扰,
看着你抬起头,泪停了那一秒,
感动在胸口围绕。
我相信人间有爱值得去期待,
长久封闭的心终究会打开,
体谅会化解伤害,
关怀会化解疑猜,
最动人的爱是信赖。
每次跟孩子们唱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边流着眼泪,边一起唱,我往往会带着大家一边一边地唱,因为音乐就是治疗,不需要你去做什么个案治疗,只要一起唱,心里的伤痛就会被化解。因为从政府决定我们机构作为试点单位到招生仅仅一周的时间,所以这个暑托班从一开始就只能设计成团体心理辅导,我没有经费和人力资源安排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做家访和家庭背景调查,只能用最大的能力做好团体辅导,并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学生完成适合他们的作业,比如学会《人间有爱》的手语歌,组建手语表演队在演出日进行表演等等。
看视频我们选的是《德育动画》、《水知道答案》和《感动中国》等等,看完视频还要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分享等等。
随着我们教学计划的进行,很多家长也来跟我们反馈,“我的孩子第一天回来给我鞠躬,第三天表示要帮我洗碗,暑托班上了一周,就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妈妈的事情帮着做’。”一位李阿婆说:“现在我家孩子脾气小了,即使有要求也会礼貌提出,还会关照妈妈让她多关心外婆。”有的孩子说:“我晚上上厕所的时候,听到爸爸妈妈在房间里说我这段时间怎么变了,暑托班里都教了啥?怎么变成好孩子了。”还有很多家长感到孩子的变化,跑来做义工的,写来感谢信。
在整个课程后期我们还设置了《给xx的一封信》,孩子写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写《给孩子的一封信》,然后在班会课上让孩子读给大家听。每封信都是非常感人的,孩子们一边哭,一边读着爸爸或者妈妈写给自己的信,很多同学们也被感动得跟着哭。当这2个月的时间过去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后测,实验数据明显发生了变化,品行、心理等各方面都比前测高很多。事后很多家长都希望继续送到巴学园来,只可惜当时我还没有能力开办学校来长期帮助这些孩子。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让孩子人品端正,孝亲尊师,学有所成,可是有很多的父母因为各种限制的确没有那个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于是一些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偏差,被定义为“坏孩子”。对于我这个儿童心理学家来说只要孩子在小学阶段,父母愿意配合的都是可以转变的,而且成本是很低的,只要用孔子的“亲教尊师,师教孝亲”这个方法就可以实现。但如果进入初中阶段,对我来说改变他也是非常吃力的,需要投入的成本就太高了,但也不是不可能,这需要脱离原生家庭,像孔子弟子那样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游学才行。
事实证明2500年孔子的教育方式仍然有效,原始儒家的教育是最符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运用,将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