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兵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大官",他要出人头地,要权也要利。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对金钱有了重新的认识,小胡同里长大的李红兵迫切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为此,他设计欺骗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王大卫,获得了他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
李红兵这个人物是精明的,狡诈的,利己的。为了成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影片在一开始就从细节上埋下了伏笔。他被不良青年欺负,找到王大卫告状,王大卫为了义气打算用砖头替他报仇。在外国使团参观教室的时候,幼小的李红兵及时替所有人解围,此时他已经显露出超越同龄人的心智。长大之后,李红兵每一次出场时的服装都非常的严肃、正经,经常是西装革履。观众用心对比就会发现,他的同龄人极少有人穿的像他这般衣冠楚楚,镜头中那些穿西装的角色多数都是商人,后来李红兵就成了商人,并且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富豪。
李红兵极其注意自己的形象,他渴望成为人上人,渴望成功。他可以被看做是早年一些抓住机遇下海经商的人,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放弃一切,他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大富豪,又会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李红军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使王大卫为了救他签下了担保协议,他还是选择连夜潜逃。在他沦为丧家之犬、财富化为泡影之后,他仍旧穿着那象征着他野心的西装,预谋着东山再起。
文艺作品中,相较于角色的台词和动作,服装对于人物的刻画作用起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无论何时何地都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这充分显示了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的特点。王大卫对白帽子的执着强化了这个人物对于情义"固执"的一面,显露出这个时代下缺少的纯粹和简单;苏茉莉对裙子的喜爱,映衬的是她对自我实现的追逐;李红兵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精明的利己者,他脱不下的正装正是他对"出人头地"的渴望。
二、冲突运用:"傻"与"精"的冲突1、王大卫个人与社会普遍认知文艺作品中,所有故事都必须建立在各种冲突—悬疑、紧张或者打破平衡—的基础之上,没有冲突的故事是不存在的。
王大卫最突出的人物特点就是"傻",他头脑不够灵活,憨厚,笨拙,老实,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常常被一些人欺负、嘲笑,人们认为能够成功的人都是"精明"的人。但是王大卫通过开饭店当上了老板,并且生意越做越红火。这是影片中第一层冲突,是王大卫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普遍认知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