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发来短信,告诉我他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跟同学讨论问题时,有人给他叫他“杠精”。他当时很生气,觉得自己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没有说比较极端的话,并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但一听到“杠精”两个字就有些恼火。
他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生气,似乎对“杠精”这个词比较敏感,是不是自己不正常,有什么情绪雷区。
我看完之后告诉他,被别人这样评价后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其实不是自己不正常,而是遇到了对方不客观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是一种标签式的思维,而我的这位朋友,显然被贴了标签。
“贴标签”在生活中是一种人们很常用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情景或关系中,人们都会使用它。如:家长给孩子贴“好孩子”、“坏孩子”标签,妻子给丈夫贴“懒汉”标签,学生给自己贴“拖延症”标签等等。有些标签会让人感到轻松、开心,有些则令人心生厌烦。好的标签可以促使我们进步,不好的标签使人负重前行。
但人们为什么会常使用贴标签的方式呢?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比较“懒”,倾向于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归类。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规避危险,便发展出了对信息快速识别与归类的能力,并刻进了基因里。
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我们大脑的功能,而非完全负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把双刃剑。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种快速归类的方式时常会跟现实发生冲突。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充满变化性与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很难根据对方的某个行为就识别出他人整体的品质或特征。所以在生活中,大脑的直接归类便容易以偏概全,有时会发生误解他人,自己也被他人误解的时刻。
比如:一位妈妈提醒孩子跟同学玩耍后,回家时捎一瓶酱油。但孩子玩的太嗨忘记了,回家后才想起来。妈妈很生气,随口便说了一句:“真是个不操心的孩子。”孩子很难过,感到很受伤。
妈妈在这里面便是使用了贴标签的方式,将孩子偶然的过失直接上升到品质的评价。
应对方式:
1
客观看问题
要看到标签背后的原因及事情的全貌,而非直接根据结果下判断。
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妈妈,她应该看到,自己的孩子只是玩的太开心而忘记了买酱油的事情,这是每个人来讲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这只是偶然事件,不足以成为证明一个人品质好坏的证据。
对自己而言,当被贴标签时,我们也要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因为最了解我们的还是自己。
别人给我们贴标签时,我们要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贴这样的标签?这些标签描述的是我哪个部分?这部分是我生活的常态吗?我在什么时候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什么时候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需要调整且如何调整?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调整?
如:对方之所以贴这样的标签,是因为我表达观点的时候有些激动,让对方感到我是非理性的表达。而对方看到的是他眼中带有“负面情绪”的我,而真实的我更多是带有激情而非负面情绪的。这不是我生活常态,只是偶尔在某些情况下会有此状态。这种情况我暂时不需要调整,因为没有造成恶劣影响,我只需要给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状态即可。
2
描述事实,减少评价
如:躺沙发上休息没有干活就只是休息没干活,不等于对方是个懒人。因为假如对方是懒人的话,那就应该是任何事都不做,每天只躺在沙发上卧床度日。
但明显,每个人都只是部分时间会躺在沙发上,其他时间也会主动做一些事情。
所以对待自己也要只描述自己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我今天晚上忘记刷碗),减少评价(我真是不长心)。
3
重新定义
即用另一种对行为的说明取代原有的概念。我们要看到事物不同的方面,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
如:
抑郁——向上的动力受到了阻碍;
强迫——努力过头;
躺平——对现实无声的反抗;
焦虑——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自私——对自己的爱;
恐惧——想要保护自己;
……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被贴过一些标签,有些是他人贴的,有些是自己贴的。当被贴上标签后,我们不得以按照标签而做出一些行为以符合标签及贴标签人的期望,而一旦我们沦为标签的奴隶,便失去了自我。
识别标签,理性地撕掉标签,我们才能活出自我,拥抱自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