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人需要通过亲密关系或婚姻的形式,来确认自己的外形价值被外界认可和接受。我们在另一则关于外形焦虑的调查中发现:单身(未恋爱、离异、丧偶)人群相较于非单身(恋爱和已婚)人群,外形焦虑水平和感到羞耻的程度会更高。
也就是说,单身人群更容易觉得自己长得丑……
同时,母胎单身的人群会长期经历“模糊的丧失感”。
恋爱后分手的人,经历的是明确的丧失:ta们知道这段关系已经结束了,自己和这个人不合适,可以悼念关系,收拾自己,去寻找更合适的关系;
体验过感情又决定独身的人,经历的也是明确的丧失:ta们知道生命中肯定没有另一个人的位置,于是选择面对这种遗憾,规划一个人的生活;
但母胎单身的人面对的丧失感都是模糊的:
“母单”的我们其实也“丧失”了自己的伴侣:那个在心理上早就存在,但在现实中一直缺席的伴侣。
甚至,就连社会环境也会刻意推崇“有个伴儿会更好”的观念。小到情侣套餐,大到买房,所有的这些从方方面面暗示我们:有个伴儿会有更多好处。
这样的推崇渐渐形成了心理覆盖:人们被劝说单身生活是有缺损的,想要生活变好,就去找个伴儿。久而久之,看着周围人都成双成对,自己一直单身,我们也开始相信,自己需要做出改变。
诚然,单身与否确实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选择。然而,一直保持单身却是一个需要我们谨慎做出的决定。
首先需要问问自己:你对于自己长期单身这件事,抱持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你的状态符合以下三条标准,那么,你当前的单身状态是自主而健康的,你也就无需过度忧虑:
首先,这种状态是你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的、不受控的。
不论是持续恋爱还是单身,你明白自己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只是暂时不想改变而已。并且,你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它,你的理由足够令自己信服,也符合真实情况。
但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很强烈,或者你不改变的原因是逃避、恐惧以及对离开舒适区的巨大焦虑,那么你可能并不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之中。
其次,你的生活应该是充实的。
如果你的生活几乎只在为了恋爱而忧虑,或者持续、频繁地感受到自己在恋爱方面的情感需求,又并没有别的渠道来满足,那么你的惯性可能是不健康的;但假如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整体上是积极而充实的,那么即便你偶尔为其担忧,它可能也只是生活中众多小烦恼中平平无奇的一个而已。
最后,你拥有独处的能力,更不会在和自己相处时有大片的空虚感。
当想获得陪伴但无法从他人处获得时,拥有独处能力的人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抚和慰藉,并不感到无聊或空虚。
这种能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一个人的情感成熟度和精神独立性高度相关。如果你能做到安然和自己相处,那么无论你是选择再与另一个独立的灵魂建立联结,还是在精神上自给自足,就都无可厚非了。
而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单身的状态只会逐步增加你的忧虑感,你可能正处在一种不健康的单身中。以下的三点建议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