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柯蛙
阿方索·卡隆拍《罗马》的目的很纯粹,献给莉波。莉波是卡隆家的一位佣人,抚养卡隆长大。所以从这可以看出,《罗马》是一封私人家书。关于童年,以及自己的最亲近的人。
家书具有隐秘、琐碎、平和的特点,《罗马》或者其它这样类似的电影也一样,比如张大磊的《八月》。它们都是从记忆中来,然后经由生活阅历与经验来转化,是站在此处,借由莉波或者父亲对那个时代的一次回望。
就如卡隆自己所言,“电影中百分之90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不止是卡隆和张大磊,每一个导演都渴望拍或者已经拍了一部这样的电影,或关于童年、或关于青春、或关于最亲近的人。本质上这是一个容易情感泛滥的题材,也并不是每一个导演将那些隐秘的私人回忆放在大屏幕上,都能让人坚持看完两个小时还能与之共鸣。
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回忆公之于众时有所价值,那就必须要对回忆进行一个舍弃和凝结的过程,甚至要对角色有所疏离,否则就成了顾影自怜,自我沉溺。
这种回忆的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最为常见,而《罗马》同样也是一个不断舍弃和疏离之后的结果,它和《童年往事》、《悲情城市》都有相通之处,关于童年、个人和历史。《罗马》这次是卡隆亲自运镜,从镜头中便可得知,面对莉波,它大部分时候呈现的是一种客观抽离不介入的姿态,但同时也有依恋不舍的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