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执导的《西游记》电视剧
其次,再讨论“激”字。这个字的使用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它高估了猪八戒在请回孙悟空时的小伎俩,低估甚或忽略了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西游记》的传播中,校刊者(或者次要作者们)希望通过对《三国志演义》经典情境的借用来加强自己的传播力量,但却陷入一个悖论之中:即借用的经典情境一方面提高了《西游记》相关情节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却也遮蔽或消解了《西游记》相关情节的真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阻碍了新的情节经典化进程。
不过,或许也有读者感觉“义激”颇为符合对作品的阅读感受,其实,这应当是来自古典小说阅读的惯性影响,与前文所云“‘义释’成为古典小说以民间想像来简化复杂的军事、政治转变的套路化表达”一样,激将法的使用也已套路化,而且比“义释”更为普泛,成为促使难以转圜之情节反转的撒手锏。然而,正如《水浒传》中吴用以激将法促使林冲火并一样,这一套路不过是把情节中的情感力量谋略化的表现——在很多小说尤其是演义小说中,尚有因政治逻辑的介入而产生的合理性;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团体的形成本来就应归于一“心”,若以谋略充当情节的动力,则会在更深层次上对作品的力量产生消解。
绾结而言,“义激”与“义释”乃至“智激”虽然有来自传统经典情境的加持,但终与作品情节较为疏离,使解读陷入两难。因此,仍当回到原本的“义识”——此二字虽无经典情境的背书,但《西游记》巨大的影响力足以使“猪八戒义识猴王”成为新的经典,已经不需要以削足适履为代价来以《西游记》之“狐”假《三国志演义》之“虎威”了。因此,关于“义识猴王”的讨论虽然是一个非常细微的点,但或许也可作为《西游记》冲出《三国志演义》的笼罩并经典化的一个注脚。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
[1]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李洪甫校订《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第1页。按:本文引用《西游记》正文,除特殊说明外,均引自本书,不另注。
[2]曹炳建先生曾梳理人文本的讹误,并“怀疑人文本的真正底本并不是世德堂本,而是新说本”(《人文本〈西游记〉讹误举隅》,《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4期)。
[3]如吴承恩著,(明)李贽评,古众校点《西游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14页(其《校点后记》曾举此例说:“唯第三十一回,目录原作‘义识’,正文回目作‘义释’,均不通。”);李天飞校注《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20页。按:就目力所及,用“义释”者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百家汇评本〈西游记〉》、里仁书局2008年版《西游记校注》(其书原即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回目所选为“义激”,校语称“原作‘义识’,正文回目作‘义释’,皆误,从世本改”)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西游记》(有趣的是,其目录与正文皆用“义释”,然插图中仍用“义激”),而用“义识”者仅吴圣昔、俞素卿编选《西游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参见《西游证道书》结尾笑苍子跋语,黄永年、黄寿成点校《西游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57页。
[5]吴承恩原著,李洪甫整理校注《西游记整理校注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94页。按:此校亦有小误,新说本无论目录还是正文,均同其他清本作“激”而非“释”,参《新说西游记》,《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本。
[6][日]上原究一《论白话章回小说回目中的常见套语“义释”》,陈庆元主编《明代文学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677页。另,作者原有《“义释”考》一文,发表于日本《东方学》第一百十三期,前文为此之摘译,感谢上原先生赐示其大作消息。
[7]笔者对以上语例虽有此种看法,然亦不敢自信,请教了专研古汉语语法的李聪兄,得到肯定,并赐示“义卖、义捐”诸语例以证之,谨致谢忱。
[8]《西游记》(世德堂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目录第4页。李洪甫《西游记整理校注本》(第2、6、483、494页)细勘了世德堂本,仍漏校了这一重要异文。
[9]如李小龙在《“三言”标目异文考论》(《文献》2011年第4辑)一文中曾论及与“三言”有关之例。
[10]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2、460—461,343页。
[11]感谢评审专家对用此条回目援证的质疑,促使我重新思考了“义识”的解释方式,调整了文章的论述。
[12]李小龙《试论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与图题之关系》,《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13]由于《水浒传》版本复杂,各本用例多寡不同,此仅以常见的容与堂本统计。另外,有趣的是,容与堂本第六十九回正文作“宋公明义识双枪将”,而目录与图题却作“宋公明义释双枪将”,与《西游记》之例不同,这里却当以“义释”为是。分别参见《水浒传》,《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容与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目录第13页及正文第665、999、2246、2247页。
[14]钱锺书先生评林纾语,《钱锺书集·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91页。
原载《文学遗产》2020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曾出版《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书舶录:日本访书诗纪》《异闻集校证》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陈思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