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WALK 途中遇到的小动物们。
今年国庆假期,我和栋梁(我先生)去什刹海附近串胡同,遇到五个大概十三四岁的小朋友吧,路过一个小学,我们都很好奇紧闭的大门里面是什么样子,都扒着门缝看,又往前走了一段,其中一个小男生说哪里哪里以前有一棵树,他说:「我小时候这儿不这样。」我看着他,一个十几岁的小同学说他小时候如何如何,就是那种沧海桑田的感觉跟他稚嫩的小脸一对比,那种反差让我记忆深刻。好像《一一》最后那个专拍人后脑勺的小男孩说:「我也老了。」
2023年印象最深的Citywalk,是12月中旬,北京难得连续下了两场雪,我和闺蜜大哈尼连着玩了两天,她是特意休年假出来的。我们第一天吃了火锅,第二天去了白塔寺,那天也是我这一年的Citywalk中收获最大的:穿胡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院落,不知道是啥,后来一查,是鲁迅博物馆。我们吃完午饭就进去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看到此处,我心里忽然一动,十五个字,简单、悲悯、有力。那天也算是浅浅地认识了语文课本之外的鲁迅先生,但看得很浮皮潦草,以后有时间会再去。
我也在琢磨,为什么叫Citywalk而不是Cityride或者Citydrive、Cityrun呢?我觉得行走是与城市相处的最好、最宜人、最放松,也是相处最深的方式,诗和远方,其实也在眼前、在身边,在日复一日的苟且庸常里,在春天绿色、秋天变红变黄的叶子里,在大雪后随处可见的雪人里,在大风过后深沉、透亮的蓝天里,在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努力活着的劲头里。
北京的四季。Citywalk,花钱很少,收获很多。
重回剧场
终于可以自由出入任何有盖儿的场所了,年初的时候雄心万丈,每个月怎么也要花钱进一次剧场剧院吧。在5月份之前,还是努力执行这个计划的。进剧场要努力买前排的票,这个钱还是舍得的。
1月初就买了大年初五国家大剧院一个管乐团新春音乐会的票。初五那天下午,我跟栋梁坐地铁溜溜达达地到了国家大剧院。咱就是说,不是专业的资深的骨灰级音乐爱好者,没有知识,听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好听,心里感动,就是附庸风雅呗。你说那个乐队演奏水平有多高吗,也并不见得,可是当那首耳熟能详的卡农奏响的时候,那欢快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眼泪就下来了。那时候觉得马上就要春暖花开、马上就要万物复苏,心里充满了希望,春天美好如初啊。
因为特别偏爱邱瑞,后来两次抢票去现场听他的脱口秀。第二次抢票的时候,费了半天劲,终于抢到了第一排比较靠中间的位置,想着离舞台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说不定还能跟主持人互动几句,就没想着自己是社恐、杵窝子,离主持人那么近,一晚上一句下茬儿也没接。恨自己没勇气。就这样还梦想着说脱口秀呢。
那天,邱瑞在台上吐槽上春晚,我跟别人一样乐得前仰后合,突然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手机:嗯,没事儿,护工大姐没发微信也没打电话,说明我爸……哦对,我爸已经走了。有那么半分钟,邱瑞说什么我没听见。
5月下旬,著名的播客《谐星聊天会》招募线下观众,那一期的主题是:「人长大的变化」。报名就是根据这个主题回答一些问题,比如年龄、家庭状况,有什么事儿会提醒你「我都这岁数了」,最近干过什么没遛儿的事儿,特定的生日比如40、50是怎么过的,会不会跟年轻的自己交朋友,有什么建议之类的,还有就是长大有什么变化、什么好处。
我一笔一划地写了将近2000字,都是照实写的,比如一直觉得自己心理年龄四十出头吧,直到有一天,在一个商场里,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问我:「奶奶,厕所怎么走?」当、时、我、就、震惊了!!!怎么会有孩子叫我奶奶?我哪儿像奶奶啊?当时就特别想把那问路的孩子从窗户扔出去,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上去就是奶奶。其实没毛病,我的外甥女几年前就生娃了,我早就是姥姥了,跟奶奶平级。但是思想上还是意识不到。从此,对称呼这件事就特别在意,奶奶依然是侮辱性词汇。类似的侮辱性词汇还有慈祥……(哈哈哈哈不是)
后来,我有幸被选中了。5月31号那天,去到王府井单立人剧场参加「谐聊」线下录制。录节目没交钱,就在旁边吃了顿简餐消费了几十块钱。那天,见到了久违的著名创意工作者东东枪老师,还意外地见到了我心目中的神级人物周奇墨,那天还是他生日呢。
在现场,大家的发言都跟长大有关系,有一个女孩子说长大以后最大的好处是想吃什么可以下饭馆或者是点外卖,因为她从小到大,他父亲给她们做饭特别敷衍,做「拍黄瓜盖饭」什么的,这五个字一出来大家就笑成一片。
后来有一个女孩提了一个挺严肃的问题,问在座的母亲们,有没有后悔生小孩?有坦诚说后悔的,也有觉得特别特别好的,还有一个说:「不后悔,但重来一次的话肯定不会生了。」在那个笑声不断的节目里,我对这个有点严肃到不和谐的问题,其实是记忆最深的,因为心里好像隐隐的也有这么一个疑问,就是我们都知道做母亲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儿,但是不是有人后悔,那女孩有勇气把它拿到台面上来,能说出来就挺了不起的。
那天,还有一件对我来说挺重要的事,就是我克服了社恐,鼓起勇气当众发言。那个问题是:假如你可以对18岁的自己说点什么,那你会说什么?我就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说——
试着去了解父母,不要总是想着逃离*(因为我妈管我特别严,我跟她不亲,总想跑,对她的一生我知道的不多);
不要恋爱脑,钱比爱情重要(年轻时候恋爱脑,纯耽误工夫);
学点儿生活基本技能(从来不会也没想过学做饭,其实还是很有用的);
不要炒A股(这句朴实的话引起哄堂大笑,有那么好笑吗);
人终将自己面对死亡,早一点预习这门功课(最近这几年,送走了太多人)。
说完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肯定吃不了脱口秀这碗饭,不行,一张嘴就很严肃,在一个引人发笑的节目里,很严肃就显得特傻。梦想啪地碎了一地。
但作为观众在线下看脱口秀,感觉还是和在视频上看完全不一样,线下看更能感受到演员本人的临场应变能力,感觉更鲜活。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喜欢看脱口秀,大概就是生活里有一些什么事儿,他们总是能用很幽默的方式把它说出来,再沉重的话题,他们也能用幽默的语言和态度把它化解,看上去好像很轻松似的,把那些沉重托在手上。
那天节目录完,已是半夜,初夏的北京夜凉如水,马路边叫网约车的都是现场观众,年轻人三三两两嘻嘻哈哈,那一天我特别开心,并且认为生活理应如此开心,并将一直如此开心。谁说到了知天命年纪的人就不能傻了。
这一年,为线下演出花的钱,总体都是值的。
还有一些精神消费
这一年给电影卡充值大概有一千块钱吧,院线片的确看了不少。印象最深的演员,还得是周迅,《无名》里的周迅真的是连眼睫毛都会演戏,《涉过愤怒的海》,只看她一人就值回票价。朱一龙也越来越出息了,今年在视频网站上看了《人生大事》和《消失的她》,在电影院看了《河边的错误》,看朱一龙的同时,发现曾美慧孜特别好,《河边的错误》里有一个她和朱一龙吵架,她一边说话一边打鸡蛋,就见她说话语速越来越快,打鸡蛋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你能感觉到这个女的特别愤怒,那种情绪太准确了。
最喜欢的院线片是《流浪地球2》和《奥本海默》。作为普通观众,《流浪地球2》看完还真是挺激动的,特别想加强锻炼,以便有生之年能坐一坐太空电梯。这个电影其实也为我决定认真完整地读一遍《三体》起到了铺垫作用。然后就一门心思惦记着给剧组捐钱,这特效还是挺花钱的。
《奥本海默》我看了三遍。因为基里安·墨菲很迷人,还有电影优秀的音乐,以及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视觉化这一部分,各种微观世界都表现得非常绮丽,叙事上说也很老实,没玩什么花活。让诺兰老实,其难度大概仅次于让我走路去火星吧。
看了这些电影,再次确认,一个电影好不好看,一定要看完整的电影本影,不要看三两分钟的拼盘剪辑,也不要盲目相信豆瓣评分,什么榜单也不要信,那些都是别人的观点。这就跟下饭馆一样,好吃不好吃,自己说了算。怕跟不上潮流是一种焦虑症,没必要。
视频网站的会员也都继续充着,电视剧也看了一些,从年初的《三体》《狂飙》《平原上的摩西》,到《漫长的季节》《繁城之下》《故乡,别来无恙》,还有《克拉克森的农场》《王冠》《镀金时代》《万物生灵》,这些能够想得起来的电视剧、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张鲁一、于和伟、陈瑾老师、漂亮的王子文、张译、张颂文老师及他领导下的「黑社会天团」、大嫂高叶、阿如那、董宝石啊他可真是个宝石、陈明昊、秦昊、范伟老师的东北铁三角、史上最有情有义的哑巴蒋奇明、扮演陆直的于垚小同学、任素汐、李雪琴、灵气十足的史策,还有我最爱的大宝贝儿张弛,所有这些优秀的演员,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据说中国人年均读五本书,不好意思,给全国人民拖后腿了。这一年,从头到尾地毯式读下来的书只有《三体》三部曲。可太好看了。无数人安利过,咋没早点看呢?大刘的文笔不是长项,但是他如岩浆般喷涌的想象力,弥补了一切不足,再次献上我的膝盖骨和头盖骨。
关于《三体》,我是先看的电视剧,然后才去看书的。电视剧里纳米绳索切割船体是为剧迷和书迷都津津乐道的精彩特效,看完书才知道,这才到哪儿啊,后面还有水滴、二向箔等等,这些以后如果都视觉化,剧组得花多少钱呀?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就想,假如小破球剧组没钱了,我就捐出一个包的钱给他们好好做特效;到了这《三体》剧组,捐一个包的钱怕是不够,至少三个起步,还必须都是真包,假包扛不住。
这一年最喜欢的随笔叫《红尘万丈》,这是一本没有目录、每篇文章都没有标题的随笔集,纯属为了完成一年读X本书的KPI,但用闺蜜伏地魔的话说,「喜得抓耳挠腮」。作者以吃写人,看完不是觉得饿了,是觉得人间有温暖。这小书看着过瘾,随手抓起来就能读得进去,无论是羊汤,还是烧饼,任何一种市井吃食,作者都写得活色生香。感觉作者本人,是经历过事儿的,可还活得热气腾腾,对万丈红尘爱得紧哪。
植物
买花依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操作。平均每个月花六七十块钱顶头了,一年下来大概大几百块钱。
三八大促买了两盆月季,两盆29.8元。没咋伺候,到家没几天,就欢快地开成了一片。开过之后,我给其中一盆换了一个大花盆,如常浇水,没成想,不到三个星期它就挂了。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吓得我另一盆也不敢换盆了,可是没过多久,那盆花也嘎了。白痴不得其解。
其实植物今年嘎了好几棵。心疼死了。不是心疼钱。表现好的、开起来没完没了的都是老花,去年买的两盆月季,今年依然复花数次,开了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冬至时分还有三个花苞待开呢,真对得起「朝阳区劳动模范」这一光荣称号。
几年前被我扔出去又被栋梁捡回来的那盆蟹爪兰,经过了将近十个月的无人搭理,进入深秋以来开始蓄势待发,天越冷它越来劲,长出了十几、二十个小花苞,现在在冬天的阳光下,一天比一天长大,好像吃了辣的上火,脸上噗噗冒痘一样。它应该被评为「朝阳区三八红旗手」。
花市嫌远不咋去了,鲜花也网上买。春天时候最火的芍药是落日珊瑚,十枝一百块钱。也太贵了。不舍得。好在闺蜜大哈尼说:「你等着!我给你买!」这样的闺蜜再来一打也行。冬天家里是必须要有蜡梅的,能开一个月呢。
关于养花,你说是成就感也可以,虚荣心也可以。人家都说阳台不能养月季,我的月季就是养在阳台上。我们家是老房子,阳台外面有个护栏,我是把花儿放在护栏里。月季需要阳光直射,隔一层玻璃就差一层意思,所以有阳光直射的月季开花颜色鲜艳。每次复花,我都觉得是月季和我的一种交流,它以开花回报我对它的照顾,浇水,上肥,跟它说话,注视它。早上起来发现又开了一朵,或者比昨天开得又大了一些,拍一张照片,发在社交媒体上,然后就等着大家夸赞,虽然也知道是开玩笑、闹着玩,溢美之词咱也不信,但是复花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还是实打实的。
再次感谢这些花花草草陪我度过了这难熬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