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由原著小说翻拍至银幕作品的情况并不少见。
《呼啸山庄》就是其中之一。它前前后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又有什么不朽的魅力?从原著文本的角度来聊聊,也会很有趣。
1.形式的实验这是部“现在”大于“过去”的作品。在当时不被认可,现在却大受追捧。通常来说,超前的东西都比较孤独。其实,只要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规律,那么人们终究会回过头,重新探求和解读超前的价值。这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故事简单来说,不过是关于两个山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里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叫希刺克厉夫的吉普赛人串起了一系列故事,从刚开始被收养,被压迫被欺负,被心爱的人背叛到最后的一系列反转复仇戏码,再到最后的良心发现与自我救赎,这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如果给琼瑶阿姨再经过改编,那一定会拍出比《情深深雨濛濛》还要精彩的连续剧。
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
光有情节那也是不行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就像一个怪厨子,“做”出的作品看似黑暗料理、实则另类佳肴。就像你不用老干妈配吐司面包,不用威化饼蘸酸奶,你永远不知道原来这样其实也挺好吃的。
她并未把这些情节常规化处理,而是不合常规、充满激情、暴力、野性与疯狂。和“呼啸山庄”的“呼啸”二字一样,其间声响不断有,雷电撼天动地的轰鸣、暴风雨的嚎叫、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喃喃自语,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嘶吼……
同样的情节,别人写出的是微风细雨,而艾米莉•勃朗特则写出了雷雨交加。在这种强度和烈度下,有炙热的爱,也有炙热的恨。有疯狂的报复,也有疯狂的自虐。
作品在叙述结构上做了个实验。第一人称叙述,两个主要叙事者和五个次要叙事者。而各个叙事者之间又不存在重复的问题,反而是互相补充。
在时间叙述上,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有转换有跳跃。这种实验让人想到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堪称是非线性叙述的典范。叙述模式的超前性或许带来的是读者的水土不服,但是也会有从没有体验到的惊喜和趣味。
故事属于“哥特式小说”。即“故事发生在遥远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内,悬疑与爱情交织。”小说环境基本封闭,就是呼啸山庄以及画眉山庄,而小说的基调,也带着恐怖、颓废。甚至在整个故事渐渐清晰之前,还带着悬疑和神秘。诡异的感受和氛围的营造,往往就能刺激读者的窥探欲。
2.关于“爱情”和“复仇”小说中描写的爱情同样动。爱情,能创造一切,亦能毁灭一切。
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这两人产生爱情的基础,是共鸣。这种共鸣就是我们明白彼此的生活,我们懂得彼此的感受,这种形而上的交流,深刻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