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在延安
本以为演戏只是玩,启蒙老师熊塞声给她上了一课。“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
于蓝慢慢明白文艺能唤醒民众参加抗日,她从事的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在自传中,她描述那时的感受:
"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常幻想着,假如世上能有一座穿着蓝布旗袍和学生装的电影厂,没有金钱、世俗的污染,那我就会投身于它。当时认为这是梦幻而已,但有一天我真的穿着布衣和草鞋走进了这艺术殿堂。"
△于蓝练功照
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于蓝牢牢记住了扑向火热的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铁律,并贯穿了于蓝日后的电影生涯。
花甲之年再出征
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
除了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于蓝还为我国的儿童电影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而一开始建厂的困难超出了她的想象……
“滴水成冰的严寒,简陋艰苦的工棚办公室,大难不死的病残之身……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挺不住的时候,我想着党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有人形象地描述她那一阵子的工作形象——“橡皮的脑袋,八哥的嘴,青蛙的肚子,兔子的腿”,形容她办事不怕碰钉子,能把人说的心动点头,能容纳千难万苦,恨不能一天跑八个单位办事。
最终,儿影厂在她的努力下建成了,还拍出了诸如《红象》《少年彭德怀》《哦,香雪》等影片。
“不要叫我大明星,
我就是个文艺工作者”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我做出什么了不得的贡献吗?演员就是最占便宜。我们那么多人在摄制组里,起码有上百人,人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江姐。你是不是就比别人贡献更大?一点也不是。别人同样贡献并不见得比你小,只不过他担任的那个职务,比如说就是拿道具,观众看不到你。你不能那样去比,那样去衡量。”(总台央视记者 石岩)
丨本文来源:央视新闻综合CCTV文化十分、中国作家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