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电影结尾分析,阿q正传电影深度解析10分钟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6-11 05:19:56

提到《阿Q正传》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文中那个可怜又可悲的角色,随即便会回想鲁迅这篇小说中的种种故事,尤其是小说最后的一章“大团圆”,这一章的标题相信每一个刚看到的人都会习惯性的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角阿Q终于在经历种种苦难和不幸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但是小说的最后一章“大团圆”却是以主角阿Q被枪毙而为这篇小说画上了句号。这种不同寻常的写法,相信让很多读者一时都摸不清头脑,我也是,那不如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探讨一下原因,如何?

阿q正传电影结尾分析,阿q正传电影深度解析10分钟(1)

阿Q这一形象在鲁迅的思想意识中已经酝酿许久了,最终鲁迅先生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这么一个人物,鲁迅先生用辛亥革命前后落后封建的农村小镇末庄作为小说的背景,塑造了一个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严重迫害的庸农的典型。悲惨的现实生活,主角愚昧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写作时代和作者内心的感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当时写这篇小说的社会背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华夏正式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华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廷的堕落,民众长期处于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环境下,思想的落后和愚昧无知,中华名族面临着灭亡的危机。

鲁迅先生用思想家的冷静和沉着思考,靠着长期写作得来的敏感和专注能力,观察和分析着自己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变迁,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民众的精神状态。

阿q正传电影结尾分析,阿q正传电影深度解析10分钟(2)

《阿Q正传》的初章发表于《晨报副刊》的“开心话”这一栏,开头便是讽刺那些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可笑的写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切合这“开心话”栏的题旨。之后便愈写愈认真,再之后便收入了他的小说集《呐喊》。作者塑造的传主阿Q是一个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的一个庸农,一个彻彻底底的无产阶段。

从阿Q的生活地位来看,他受到地主赵太爷,地保等人的严重剥削,他失去了生活的依凭,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姓。只因喝了两碗黄酒,说自己也姓赵,便被赵太爷扇了一个巴掌,又辱骂他“不配姓赵”,被赶走后又被地保剥削了200文的酒钱。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凄惨的,但是他在其精神上却是“常处优胜”。小说的前两章“优胜记略”,详细的描述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质就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麻木的手段,这种手段让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只不过是充满了血与泪以及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作者塑造的阿Q的性格的某些特征是当时华夏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他即看不起城里的人,又看不起乡下的人;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这是当时处于半半社会华夏里的典型的性格。阿Q身上的这种“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实力入侵之后近代华夏农村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阿Q亲身经历所决定的。这也成了阿Q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阿q正传电影结尾分析,阿q正传电影深度解析10分钟(3)

阿Q一生的命运,反应的是当时的华夏社会和华夏革命,这是当时辛亥革命社会背景,革命的进行情况和革命后的情形通过作者内心的感受的再现。

二、时代的变化与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辛亥革命给当时处于半半社会的华夏带来了新生,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随着革命的进行,作者内心的疑惑却愈来愈多;革命失败如同洪水一般冲熄了作者内心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这巨大的失望让作者用了种种办法来麻痹自己。

在一个度日如年的阶段中,作者产生的各种思想相互矛盾起来,各种情绪相互交织,作者内心产生了深广的忧愁和愤慨。这便是鲁迅先生后来创作《阿Q正传》时生活处境和感情基础。《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全部内容都和他在辛亥革命进行前后的感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说内容剧情的进行和当时社会的变迁都是有联系的,小说主人公在经历种种压迫剥削的悲惨情况下迎来了“革命”,但是其地下的身份和“奴隶的本性”,致使他被“不准革命”。革命的到来给了阿Q希望,同时也将阿Q推进了死亡的深渊,这些都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华夏社会的真正情况,特别是农村社会的现状。

《阿Q正传》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这使作者感到阿Q需要解放,但是革命党为了革命,为了改变这样黑暗、残酷和“吃人”的社会,为了解放阿Q这样底层的人而被*头,阿Q却觉得“好看”,这又让作者内心所受的刺激和产生的矛盾再次剧增,并也因这种矛盾和刺激酿成了创作的动机。

阿q正传电影结尾分析,阿q正传电影深度解析10分钟(4)

在写作《阿Q正传》时,鲁迅先生看到了大多数“国民”还是如同革命时期一样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出于作者对革命对“国民精神”影响的深入研究,鲁迅先生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首要的任务,于是便把普遍的“国民性”集中表现在了阿Q这样一个底层无产阶级身上,讽刺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讽刺意义在于劝人自省,希望处于奴隶地位的人正视自己的处境,不要继续庸人自扰,要养成革命的自觉性,不要当阿Q这样的无脑“革命者”。

鲁迅先生深知这种“国民精神”的成因,于是极其注重对阿Q所处的病态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极其注重对阿Q性格的描写。作者将当时封建的社会制度和阿Q精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这种害人的“国民性”继续在华夏“传承”下去。作者虽然对此感到无比困难,但是从没想过放弃,内心对成功的希望是有的,这种希望在小说中也是有的,阿Q在知道革命来临的时候果断选择要“革命”这也不难看出作者的希望并不是凭空而来。

阿q正传电影结尾分析,阿q正传电影深度解析10分钟(5)

参考文献:《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创.

《阿Q正传》鲁迅,1921年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