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朱晓枫)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早已为不少人知晓,但是其中的“证”到底是什么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申维玺教授用了22年投入研究,找出了原创性答案。
日前,申维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的研究表明,中医的“证”是一类以细胞因子网络紊乱为基本特征的基本病理过程。同时,他呼吁社会更加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推动中医的“原创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是申维玺在协和的导师,他认为,对于大家都迷惑的中医“证”的本质的研究,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是很好的突破口。而对于申维玺来说,这不仅仅是博士论文的课题,也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全新研究课题。在研究中,申维玺发现,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模式是辨“证”治疗,现代医学则是辨“病”治疗,病与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概念。为了找到“证”的本质,他选择了“阴虚证”为突破口。
经过系列研究,他原创性地总结出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其发病学机理是由于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失常、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和平衡态失调的结果。
找到了“证”的本质,那中医到底如何“辨证治疗”?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中医“辨证治疗”的现代医学原理是使用复方中药,以多靶点的作用方式,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功能失常状态,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