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学习,勇于创造——评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内容有删减)
【作者】齐铸文
【期号】197501
最近,银幕上又升起了一颗“闪闪的红星”,为“儿童团”唱出了一曲壮丽的赞歌,在广大工农兵观众的心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为我们如何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塑造成长中的儿童团英雄典型,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一
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创造性地运用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一个可爱、可信、可学的小英雄的典型形象。不仅在无产阶级英雄谱中增添了新的光彩,而且为塑造成长中的青少年英雄典型提供了新的范例。
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中,无数的“红小鬼”、“儿童团”、“红小兵”,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为革命的儿童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影片《闪闪的红星》,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从生活中深入开掘,以两条路线斗争为纲,把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潘冬子作为作品中主要英雄人物来加以描绘,艺术地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儿童团斗垮还乡团”的革命历史,深刻地体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个伟大真理,塑造出一个战斗的儿童团员的高大、完整、深沉的英雄典型。
冬子是一个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是正在成长的儿童,而在作品中,他又是一个英雄人物。怎样突出这样一个少年儿童英雄,使他在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在这里,用反面人物反衬正面英雄,用椿伢子等儿童形象来陪衬冬子,这些方面都还比较容易处理。恰当地处理革命长辈与小冬子的关系,则是影片面临的新课题。如果单纯着眼于主人公是“小”的英雄,因此在“小”字上大作文章,孤立地突出革命长辈的形象,那么,主人公就会变成浑身稚气的“鸡雏”,不断捅漏子的调皮鬼,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小英雄便成了革命长辈的陪衬和补充,根本无法实现一个高大、完整的儿童团英雄形象。如果表现小英雄“非同寻常”,使他的思想高度超出于革命长辈和群众之上,那么,就不仅贬低了革命长辈,而且使小英雄的性格和行为变成了无源之水,变成了空中楼阁。而《闪闪的红星》在塑造冬子这个形象的过程中,从能动的反映论出发,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教育与被教育、陪衬与被陪衬的关系,既表现了处于“老师”地位的革命长辈的陪衬作用,又突出了处于“学生”地位的冬子这个主要英雄形象,为我们积累了运用“三突出”原则塑造少年儿童英雄的可贵经验。
影片中陪衬小冬子的革命长辈,主要是党的领导者吴大叔、冬子的爸爸和妈妈以及革命群众的代表宋大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斗争及对于冬子的教育和影响,构成了小冬子的英雄性格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环境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冬子英雄性格的阶级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以生动的艺术说服力体现了“雨露滋润禾苗壮”的伟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