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第二类,道上的人,如宋荣子,他达到了荣辱得失不挂于怀的境界,这是心性上的成就。
然后是列子,在心性成就的基础上,他还解锁了一些人体潜能,可以御风飞行了。
这两位,属于道上小有成就的人。
再然后就是尧让帝王之位的许由。许由看上去平淡无奇,比不上宋荣子的洒脱,也没列子那般拉风,但道行的深浅不能从外表判断,许由在道上走得更远,但尚未圆满。
真正达到圆满境界的,是最后一类,以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为代表的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即到达,至人即回归生命本源的人。
“至”是从体上说,“神”是从用上说,“圣”是从名上说,所以至人、神人、圣人,其实指同一种人——圆满的得道者,在《大宗师》一文里统称为“真人”。
纯粹的红尘中人、道上的人、成道的人,这三类人,三种心量,界限分明。
庄子暗示,红尘里再成功,也不代表有道。
所以这一部分结尾,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
全文第三部分,是庄子和惠子两个回合的斗嘴。
第一个回合,惠子说他种了个大葫芦,太大了,用不上,只好打碎了。
庄子就说,为什么不做成腰舟浮于江湖呢?他嘲笑惠子“拙于用大”,是长了颗“有蓬之心”。
蓬是种植物,心狭窄而弯曲,庄子用以比喻有局限性的人心、假心,宋荣子、列子的“有所待心”,是不圆满的道心,而至人大而化之的“无所待心”,则代表天心、真心。
行文至此,庄子以“有蓬之心”四字画龙点睛,亮明了“心量”这个主题。
心量能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无心”,无心者,无处不在,这就是藐姑射神人“游于四海之外”的奥秘。
无,是宇宙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第二个回合里,庄子提到的“无何有之乡”,在关于庄子最高知见的那篇文章里,介绍得很详细了。
其实,我们的真心,始终安住在无何有之乡,从未离开过。只是因为我们不识真心,认假为真,所以把自己困在了有限的时空里,受苦受难,现在庄子带领我们回归本源,以逍遥游的方式。
接下来,到了今天的重点:独家披露“逍遥游”的那条必经路线。
“逍遥游”的必经路线?这条路线我找了很久,有一次读《道德经》,突然有了灵感。
这才知道,《史记》说庄子文章是“明老子之术”,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