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失败原因,谭嗣同历史局限性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05 05:59:23

说起戊戌变法,最先映入大鹏脑海的不是康有为,也不是梁启超,而是慷慨就义的谭嗣同,真是纯爷们!

尤其是那两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将他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读起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相信很多人都和大鹏一样,心中有个疑问,康、梁都逃了,为什么谭嗣同不肯逃,非要留下来慷慨赴死呢?

真的是因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吗?

谭嗣同失败原因,谭嗣同历史局限性(1)

其实不然,为变法流血牺牲是果,不是因。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据说原因有很多:

有人认为,谭嗣同留在北京不走,是为了找人营救光绪皇帝,结果光绪帝没救成,还耽误了自己的逃走。

据记载,谭嗣同曾对王五道:皇帝尚在囹圄,做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王五苦劝无果。

也有人认为,谭嗣同跟康、梁不同,是真正的官二代,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俗话说的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如果谭嗣同逃之夭夭,难免会牵连到家人,到时候恐怕将其父一撸到底还是轻的,万一慈禧太后翻脸无情就糟了。

所以,谭嗣同才在康、梁如惊弓之鸟般亡命天涯的时候,尚能稳坐钓鱼台。不是不想走,而是想走不能走。

还有人认为,谭嗣同之所以不走,是因为他当时已经身患绝症,时日无多,所以根本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

大鹏认为,谭嗣同之所以在变法失败后不逃走,其原因就在他在狱中所作的那首七言绝句《狱中题壁》中。

谭嗣同失败原因,谭嗣同历史局限性(2)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遗憾的是,大家只对后两句特别熟悉,而对前两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不太了解。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东汉的典故,大鹏最近读《资治通鉴》正好读到这里,就掉掉书袋,在大家面前卖弄一下。

先说张俭,他其实也是个官二代,其父张成,曾任江夏太守。公元165年,山阳太守翟超邀请张俭任东部督邮。

别看在《三国演义》里,督邮在刘备面前很威风,其实职务并不怎么高,很小的官,主要负责对所辖区域进行监察。

简单来说,有点监委主任的意思,像什么督察官员、审查案件、监察不法之徒都归督邮管,张俭就是这么个官。

谭嗣同失败原因,谭嗣同历史局限性(3)

中常侍侯览的家正好就在张俭的辖区,张俭发现侯览的家人横行不法,就上书弹劾侯览,但是迟迟没有回音。

张俭怀疑奏章都被侯览拦下了,一发狠就派人捣毁了侯家的坟墓和住宅,没收了侯家所有的财产,俩人结下了死仇。

等到汉灵帝时,窦武谋诛宦官失败,朱并趁机上书检举说,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于是,灵帝便下诏,要逮捕张俭,以及李膺、杜密、崐朱、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一干党人。

有消息灵通人士赶紧给张俭报了个信,张俭一听,吓得撒丫子就跑。因为走得匆忙,没带什么钱,只好到处蹭饭。

每当望见人家,便跑过去跟人家说,我是张俭,能不能收容一下。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招待他。

有一次,他辗转逃到李笃家,当地的县令毛钦听说了,领着人带着兵器就把李笃家团团围住,让李笃交人。

谭嗣同失败原因,谭嗣同历史局限性(4)

李笃就跟毛钦说:“张俭是朝廷钦犯,我怎么会窝藏他!假如他真的在我这里,这人可是名士,您难道非捉他不可?”

毛钦听完,站起身来,抚摸着李笃的肩膀说:“蘧伯玉以单独为君子而感到耻辱,你为何非要一个人获得仁义呢?”

李笃回答说:“我现在就想和你分享,你现在已经获得了一半。”于是,毛钦叹息告辞而去。张俭由此躲过一劫。

不过,像这么幸运的事并不多。张俭自逃亡以来,因窝藏他而被官府诛*的有十余人,被牵连进来的更是数以百计。

所以当时的一些名士,很不齿于张俭的这种做法,认为他不等时机成熟就发动对宦官的进攻,结果连累了无辜的人。

同样被通缉的夏馥叹息:“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灾祸,何必活下去!”

所以,夏馥并没有投亲靠友,而是把胡须剃光,改变外貌,逃入深山隐姓埋名,当了一名煤矿工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所以,大鹏认为谭嗣同之所以不肯逃走,主要是担心自己在逃亡过程中,会让很多无辜的人付出不必要的牺牲。

再说说杜根,他比张俭要大上几十岁,是汉安帝时期的名臣。那时候的情形跟清末差不多,也是太后临朝称制。

等到汉安帝成年后,杜根就上书建议邓太后应该退居二线,让皇上亲政,不要再贪恋权位了,结果惹恼了邓太后。

邓太后下令将杜根装进用白绢缝制的口袋里,当场乱棍打死,然后用大车拉到荒郊野外,扔了喂狗。

谭嗣同失败原因,谭嗣同历史局限性(5)

行刑的人因为佩服杜根的勇气,就没有使劲打,只是把杜根打晕了,然后用车拉到了野外,杜根得以捡了一条命。

事后,邓太后不放心,又派人前往查看,见杜根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眼里生了蛆,在脸上爬来爬去。

邓太后这才放心,捡回了一条小命的杜根,从此隐名埋姓在大别山中一个酒家当跑堂的,一干就是十五年。

等平反昭雪以后,有人问杜根:“你被扔到野外,天下人都很佩服你,故交亲朋也不少,你为什么不投奔他们,而要这么受苦呢?”

杜根回答:“躲藏在民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销声匿迹。一旦被人发现,就会摊上灭族的大祸。我就是真的死了,也不会连累他人。”

所以,大鹏认为谭嗣同写这句诗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我是不会逃走的,就是真的死了,也不会连累你们。

总之就是,谭嗣同太仗义了,不愿意连累家人,不愿意连累朋友,他要是有康有为那种不要脸的劲儿,变法没准就成功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