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戊戌变法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说它轰轰烈烈,是因为它不仅开始得壮烈,而且结束得悲壮。这场运动是当时一些受过先进教育的爱国青年发起的,他们主张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本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但是,变法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被慈禧太后镇压下去了,而且这些人多半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但其实,这场变革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首先,是因为维新人士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彻底地反帝和反封建。 当时的中国,历经甲午战争等一系列苦难,国家危机的逐渐加深,国内外形式严峻。本来对清政府怀有信心的人们渐渐丧失了信心,但又不甘心国家就这样遭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所以在当时比较激进又爱国的知识分子,在迫于无奈之下,只有走改革道路,试图改变现状。但他们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变革不应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清政府软弱无能且昏庸,早就在帝国主义的大棒下屈服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本来就很强大,再加上他们有清政府这个傀儡作掩护,他们很容易就占得上风。
其次,是因为他们过多依赖皇帝,而这个皇帝还没有什么实权。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他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改革成功的关键点应该在于人民。他们的改革方针多多少少并真正落实到人民头上,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取得舆论压力。他们从来都没有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他们的弱点。同时,依赖一个手上并无实权的皇帝,也是他们的极大失误。由于他们自身实力不够的原因,失败成为了一种必然。
最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一些说词,都是极力把改革合法化,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从孔子的一些学说入手,但其实证据都不是很确凿。守旧派反对不说,还引起了很多开明人士的批判。他们的一些方式也比较冒进,并没有考虑到后果,比如撤掉大量官员,仅仅在京师,失业的人口就有数万,但这些失业人口却都没有被安排出路。这些错误的激进的言论和行为使得这次变法失去了民心,增加了改革发展的社会阻力。
这次的变法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但它产生的影响同样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它在人民群众心里埋下了一颗向往自由和祖国统一的种子,而这注定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即将被推翻。而人民发起的战争,即将展开。